我的个人看法有三:
1:赵汸本是婺源大畈汪炎昶的门生,与汪叡也是同窗,而汪同与汪叡又是同胞兄弟.赵汸遁隐婺源阆山,一是为尽孝奉母避战乱,二则他是名儒,以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为己任,故曾短期为汪同打理阆山书院,三则他体弱多病,也须静养,经不住奔波
2:此碑为赵汸代写,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
元代是徽州继(朱熹,汪藻,王炎,程大昌)后的又一人文鼎峰,次时有两大文笔,但当时程文已逝,汪叡尚嫩,朱升,二唐尚远,而赵汸是继婺源程文之后的另一支大手笔,故汪广洋请他代笔,也合常理
3:徽人及汪氏对汪华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重谱轻史,崇谱而不善于甄别,也造成了许多谜团.汪华遗存遍布婺源乡野,婺源鳙溪也被明代学者誉为汪氏的嵩岳.许多学者认为:汪华于徽曾立下二大不朽功业.一是平婺源寇.二才是开凿箬岭.故而此碑实属寻常
汪华因平寇功在婺源也受到了除汪氏以外的乡民的尊崇,故而享庙食,历千年而不衰,个人以为婺休边界并非当年主战场,而可能在婺西南乡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