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香风韵 钟鸣神州
--走访书法家汪钟鸣有感
文/一汪清水 2011年3月31日,在参加安徽歙县举办的云岚山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暨辛卯年公祭活动之余,我和几位本家相约来到黄山的屯溪,走访了居住在这里的另外一位本家--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汪钟鸣先生。
在汪钟鸣本家的工作室里,热情好客的他沏上一杯烟水云腾的太平猴魁,顿时把相互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一下子拉近到眼前的平和与亲情之中。
话题拉开,我们从先祖越国公汪华谈起,在千年交错的支脉血缘里,追寻着华公后裔们跌宕起伏的细节故事,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叹,我一直在猜想,眼前的汪钟鸣本家温和、文雅,但不知在这鸿儒风范的背后是否还另有故事,就像在我们家谱记载里众多的人物谱中的故事一样,这个柔和的本家的血液里是否也掩藏着什么曲折与坎坷的生活细节。因为只有历经生命中的苦辣酸甜,才能造就生活中的大家。
这种猜想是不言而喻的。与我一同前去走访汪钟鸣家的北京的本家汪靖就曾经不止一次的告诉我说,汪钟鸣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篇言而不尽的故事,汪钟鸣本家却自己在他的博客里这样说道:“关于我,工农商学兵加上党政军、产学研,在东南西北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是,我总觉的这个故事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轻描淡写。
果不其然,随着谈话的深入,汪钟鸣本家道出他出身于书香门弟,家道中落,十分清贫,受家父影响,自幼即酷爱写字,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悬肘作楷,日课百余字,学柳以挹其清刚之气,师颜以撷其雄浑丰硕。如今,已经年近6旬的他,依然笔耕不止。在点滴的话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活的磨难更是他拓展生活的教科书。青年时期的他在家务农,在乡土的润泽中汲取善良与忠厚的品格,笔墨间传统而不拘泥,壮岁后他被抽调到宣传队,在快乐与苦难的磨练中锻炼了他的坚毅与拼搏的精神,丹青里朴秀而不华丽。汪钟鸣本家的前半生,常因囊中羞涩,无力购置纸笔,不得不节衣缩食,常划地而书,正是这样困苦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发奋努力,上追秦汉,旁通篆隶,辗转于唐人楷法之中,于形似中求笔法,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基本功。
说起书法我是一个外行,但深知言为心声,字如其人的道理。在生活的磨砺之中,汪钟鸣本家的书法作品给我的感受是体法流溢之中透露出的厚重和酣畅,筋骨构架里展现出的张力唯美而不华宠取众,汪钟鸣本家告诉我说,书法艺术不是为了好看而故弄玄虚的招贴画,一撇一捺之间,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展现内心的东西是他所最求的境界。从汪钟鸣本家的几幅作品里,我也看到了他这种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实践,谈到这里,汪钟鸣本家为我和几位本家展示他的一幅书法长卷作品《金刚经》,我虽然不能说出其中的绝妙,但是能够体味到他在卷写时流露出来的那份化在字里行间真诚,其中的厚重和震撼感染了我和与我一起前去拜访他的的本家们。
对于汪钟鸣本家的了解我知之甚少,临去走访汪钟鸣本家之前,本家汪晓明给我在网络上找了一个专访视频,视频的字幕上有这样一行文字:“大凡成大器者,必经一番磨练的过程,于自我剖析中一瓢瓢荡涤污垢,于砥砺濯磨中,锻炼雕琢漂沙洗尽,而后能清光大来,一个“磨”字,不知难倒多少风流人物,可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磨难与吐故纳新在汪钟鸣本家的书法作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被他这种在磨难中不卑不亢奋力拼搏,在吐故纳新中传承与创意的精神而折服。正是这样精神,使得汪钟鸣本家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廊中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徽州本土的书法爱好者,也传播到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熠熠生辉地展现着墨香风韵。 [uploa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