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2年,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生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大山师魂
http://ctdsb.cnhubei.com/html/ncxb/20100529/ncxb1083781.html
荆楚网消息 (农村新报) 5月1日,蕲春四中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中师范大学83级部分校友。他们放弃休假,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只是为了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计划每年再注入10万元,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金权基金”是以四中教师汪金权命名的。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华师校友为何要成立“金权基金”呢?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大山深处的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老师真的调了过来。
这一呆就是22年。22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学生上大学。“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的一致评价。
汪老师没有房子,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
原来,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生。每年春季开学,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就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因帮助学生,汪老师经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汪老师的事迹感动了黄冈,也感动了中国。
5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等三档新闻节目连续播出汪金权老师的事迹,并配发评论“山乡教师的守望,山里娃娃的希望。”时长达7分钟,详细介绍了汪老师22年乐于助学、把一腔心血全部奉献给山乡孩子的动人故事。
(陈杏兰张立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