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曾聽老父親說起過“汪氏的原籍在安徽歙縣”之類的話,不曾想,前年為了犒勞女兒考上大學舉家去黃山遊玩,竟意外地得了一本《汪氏族譜》,一舉解開了本人的姓氏之謎。
那是2000年8月中旬,我們第一次深入到古徽州的屬地屯溪、歙縣、西遞等名勝古跡觀光遊覽。在屯溪老街上的一個古董店裏,我一眼就看到了全套六本線裝大字木刻本《績邑上西坑族汪氏宗譜》(如圖)靜靜地放在貨櫃上,這麼巧 我如獲至寶,沒還什麼價,就把宗譜收入我的囊中。
該譜為光緒十七年(1892年)木刻拓印本,距今已有110年。紙質,藍色封面,保存完整良好。長40釐米,寬23釐米,從封面題箋下方“敘倫堂印”四字,內附領譜人“貞字五號”字條,及第六本最後的“說明”中得知,此次重刻共印譜四十套,分“元、亨、利、貞”四組,每組領十套宗譜。
披閱整套宗譜得知:一、“汪氏發跡軒轅,上古帝王鹹為肇祖”。汪氏鼻祖為周文王姬昌,傳及魯成公黑肱(約西元前592年),生支子取名汪。因姬汪有功於魯,為上大夫,後以名為姓,封侯于穎州(今魯南一帶),從此始有汪姓(第一代)。二、第三十一代公汪文和,“漢獻帝興平間破黃巾賊為龍驤將軍”,于建安二年(約西元197年)避中原戰亂渡江南下,受“孫策表授會稽令封淮安侯。十三年孫權遣中郎將賀齊平黟、歙,二縣地立始新,定黎陽休陽黟歙六縣為新都郡治。”文和公遂舉家遷往始新。至此,黟歙始為汪氏江南祖籍。三、第四十四代公汪世華(生子九人),與弟汪鐵佛一道,于隋末一舉平定了饒州、婺州、睦州、杭州、宣州、歙州等六州動亂,“甲十萬兵,威鎮江淮,建吳國稱王號,仍奉隋。後汪華(諱世)響應秦王李世民昭布,“以日月出而燭火不息,可乎”為由,武德三年,主動向唐王朝稱臣,武德四年被唐高祖封越國公,“總管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諸軍事”,二品,汪鐵佛封開國公。貞觀12年李世民詔高士廉重新核定天下譜諜,汪氏被正式列入二百九十三姓之中。唐玄宗開元五年,玄宗定有功於唐王朝的十姓為“十大國柱”,從一品,汪姓榮列第六大姓。據粗略分析,汪氏先祖唐以前從軍多,宋以後從政多,明以後經商從文多。明清之際,汪姓列十大徽商之中,是當時中國經濟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經查,本人當排為汪氏第88代孫。
——揚子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