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2-11-14 11:32:38

      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中,“若干代人处于同一个年龄段、部分人没按字辈取名、事实存在的人但通谱漏名、通谱以图简略但支谱系记翔实”等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但下叙两项则不然。

      以淮南来讲,江北仍属南方,我们习惯把南方(指江北)称为老家(即徽州),这种表叙太过牵强,一般而言不能认可。

      80世国士公约1610年生,若(67—75世按23年均距)75世宜祖公约1290年生,则320年5代,平均代距64年。若(67—75世按30年均距)75世宜祖公约1347年生,则263年5代,平均代距52.6年。无论哪个数字,都说明有脱代的可能。

汪传海 发表于 2012-11-14 11:54:36

不能这样推论,同一支系,同一年代,在(明)万历年确有81世存在,你不能说,他们也有脱代现象.

汪传海 发表于 2012-11-14 12:02:12

71世维圣公,宋末元初,到80世国士公,九代,又平均间隔多少年呢?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2-11-14 12:51:25

引用第31楼汪传海于2012-11-14 11:54发表的 :
不能这样推论,同一支系,同一年代,确有81世存在,你不能说,他们也有脱代现象. http://www.iwangshi.com/bbs/images/back.gif

      不知传海本家此言何来?但我从没表露过这种意思呀,可能是你对我的前帖之意曲解了吧?

      71世:公名维圣,师旦公四子,居潜川,勤有门始祖。忠厚治家,孝亲尊兄,卒葬杏城。生二子:龙孙、文孙。并无宋末元初之记录。即使某处有维圣公宋末元初字样,是生是迁是仕也不明确,如何参考或推算呢?

汪传海 发表于 2012-11-14 14:42:21

族谱上有啊! 第152页第一行.

汪志林 发表于 2012-11-14 17:16:52

关于十六族的可信度我觉得很高,关于十六族的来历原来是这样的:

别祖思立公下德昌和德暹二公回唐模才理分出十六族,因为回唐模才联系迁出去的十四支,并形成十六族特有的习俗------(嘉靖年)通谱,庆吊相及,特别是万历年还是字派统一相承。

所谓十六族,原本只有十三地,迁徙却是十六支,其中唐模、潜口、凤凰实际上是双支。并且后来修谱严格遵循“非同出显族不入,非同出别祖不入等”,细分出很多辨族的方法,个人觉得比较可信。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2-11-14 22:33:08

回 34楼(汪传海) 的帖子

      呵,我看到了,那是概略的题额朝代划分,是指其一生的重要阶段所处的历史朝代,可理解为一生最后二十年处于宋末元初。
      
      可视为他的一生约在元初十年(1288)之前,若享年花甲,则约生于1228年之前。这与“若(67—75世按30年均距)75世宜祖公约1347年生,则263年5代,平均代距52.6年”的推测正好相吻合。

汪传海 发表于 2012-11-15 06:47:12

77世之前通谱都有记载,迁洛始祖国士公是74世应辰公第六代孙,这是潜口金紫族谱记载.

汪传海 发表于 2012-11-15 07:19:01

宋末元初,勤有门始祖,我认为是迁出年代,71世维圣公约生于1248年,80世国士公约生于1600--1610年,九代,平均代差不到40岁.。

汪传海 发表于 2012-11-15 09:05:09

75世宜祖没有年代记载,分段推算不准确,很容易造成前紧后松.71世--80世有记载,且跨距不大.为什么不能直接计算呢.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淮南洛河汪氏祖脉世系(潜口金紫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