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碑文载,金紫祠是汪族八十一世祖汪一诚承父兄之志(其父“文显”,兄“一中”) ,捐地千步,捐银二千两,加上汪士明捐银三百两,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奠基新建。该祠于1601年竣工,1666年和1936年两次大修。[世系资料年代记载的不一定准确,但碑文应该可信的. ]
这位1592年捐地又捐银的八十一世汪一诚,应生于1550年之前,应该比国士公早生至少60年。
[查阅彼谱,始得见我迁洛祖讳,本系王祖长子,郎州都督广佑王建公派下,勤又门内.七十四世祖应辰公六代裔孙也.吾欲请谱而还,]
思品公续谱记中虽一笔而过,但当时还是摘抄了一些族谱资料带回.
我觉得两代人相差几十年也属于正常. (鹤发的孙子孩童的爹也屡见不鲜)
欢迎长富本家对淮南洛河祖脉世系的质疑,欢迎大家探讨和交流!
通谱上75世宜祖,76世存生,77世许童,也只有名讳没有记载.
78世,79世通谱没有记载,潜口金紫谱记载79世宗嵩迁江北.
若以通谱与洛谱综合分析祖讳顺序及是非,78世以张蕃、张荫、瑞荫为妥。79世以宗嵩、宗元、宗岳、宗泽、宗达、宗进为妥。80世皆应以“明”字辈取名讳。
再说,若79世宗嵩公迁江北,80世国士公明末携长子初迁淮南,几年后因李闯之乱回徽州,后至大清定鼎合家复迁居皖北洛河镇。这两人的记叙就明显不吻合了。
79世宗嵩迁江北,子国士,国文,是摘录潜口金紫谱资料.也可能在外地,未能按辈起名,国士公;子四,亚,澳,欧,美.更未按辈. 潜口金紫谱,属唐模十六族,支系庞大,族谱应该有可信度.
2002年版谱是(迁江北),民国25年谱是(明季贸易江北携眷游居)所以复回徽州也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