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
作者:网友提供 来源:网络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应该说参加吴山汪王庙管理委员会的并不包罗所有在杭的汪氏族人,参加者只是其中有一定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者。所以,汪王庙的组织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层,二是会员,三是与会员有联系的其他汪氏族人。第三个层次是大多数。在实际生活中这张网络对他们也会发生作用。
宗族血缘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商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家人,族人,知根知底.最易建立信用。如《宗人录》载,91 世维瀛、维贤兄弟的祖上“81世祖洪倌公业盐迁杭”,大约在明清之际寄籍杭州,从事两浙盐业。民国年间随着徽商对盐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这个家族改事绸业。维贤的父亲“90世祖銮公迁吴兴”。维瀛一支仍留在杭州从事绸业,銮公迁吴兴从事丝业。丝、绸两业间的互补,在家族内即可实现。銮公在吴兴南浔镇有了发展,他的另两个儿子,维贤在南浔继续从事丝业,维善则在南浔从事典业。到92世,维贤的三个儿子,闳声从事教育,相声从事钱业,骏声读书。南浔一支与杭州有着密切联系,在吴山汪王庙《宗人录》里全部登记在册。《宗人录》对非居留杭州的族人的重视,足见杭州汪氏之交易活动扩及江南、华中。借助族人间的信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活动中的谈判成本、信息成本和解决争议的成本。
———————————————
① 参见拙著:《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由研究》1903年第4期。
2.祭祀仪式——汪氏宗族妁控制机制
吴山汪王庙管理委员会作为一个松散的宗族同盟,讲究的是亲情乡情。并没有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那么它又是怎样规范族人的行为,从而使该民间组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要了解管理委员会的运作机制,就必须要懂得徽州。在徽州,买卖关系上重视的是契约文书,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强调宗法关系,属软控制①。在传统社会里,“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②徽商在经商地十分重视重构宗法关系。如《汪氏谱乘·序》载有:“吾汪氏支派,散衍天下.其由歙侨于扬,业鹾两淮者则尤甚焉。居扬族人,不能岁返故里,以修榆祀之典,于是建有公祠。凡春露秋霜之候,令族姓陈俎豆、荐时食。而又每岁分派族人专司其事。数十年来.人物既盛,礼文器具未尝稍弛。”移居各地的徽商都重视尊祖敬宗的仪式,以求实现“收族”的目的,从而强化从商族人间的合作与诚信。徽商借助宗族势力,建立商业垄断、展开商业竞争、控制从商伙计、投靠封建政权,建立徽商会馆③,这是明清时期徽商成功的内在机制。抗战前夕,当着杭州徽商不得不回过头来强化宗法血缘关系时,他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修理汪王庙、恢复祭祀汪华的活动。
吴山汪王庙把徽州本土祭祀汪华的仪式搬到了杭州。庙内奉祀者共21 人,其中正殿3人,正中是汪华的塑像和神位,两旁是汪华的两个从弟铁佛与天瑶的神位。后殿供有18人的神位,他们是汪华的祖父母、父母。妻妾5人,儿子9 人。每年有三次祭祀活动:第一次是夏历正月十八日,汪华的生辰,第二次是夏历二月择日曜日为春祭期;第三次是夏历八月择日曜日为秋祭期。《志略·祭仪·值祭》指出:“由管理会执行委员按期敬谨备办,并先数日函知各同宗,不限籍贯,亦不限人数,届期诣庙与祭。”只要是同宗汪姓者,不管身份地位,都可自愿参加。
每当祭期,汪氏族人聚于吴山汪王庙,临时推世次最长者一人为主祭。从《宗人录》可知,在205 名在册族人中,世次最高的是83世汪锦培,号正锡,52岁,从事扇业,他的籍贯登记是“55世祖遇公由安徽绩溪尚田迁居歙县北乡富场。现居徽州歙北富场后街。通讯处杭州保佑坊舒莲记扇庄。”世次居次的是85世,共有4人,他们是汪训霖、训辉、训藻、训泽,年龄分别为32岁、48岁、27岁,23岁,都从事磁器业,籍贯与汪锦培同,仍是原籍徽州。住址,杭州太平坊永大利瓷器店。再次的是86世,共3人,他们是汪德宏、德宸、德孚,年龄分别是36岁、30岁, 28岁,都从商,籍贯安徽绩溪,地址杭州南星桥德和茶食店。世次最低的是97世汪春涣,号泳舟,47岁,籍贯寄籍湖北黄冈,从事棉织业,地址杭州寿安路 29号汪恒泰棉织厂。旅杭汪氏世次之差竟达15世之多。从汪氏世系总体的90世代上下的长时段来看,分支之间相差15世代也是很大的数字。这里特别要注意,世代发展最慢的都是在徽州本土的,这实际反映了徽州人的婚龄是较迟的。与我在《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所作的统计,即徽州男性的平均育龄为32. 5岁,女性平均育龄为23.6岁相合。移籍他乡者的世代发展较快,但也有差别,这与移居地的诸多因素相关,也与移居者事业的成功与否相关.应该说1936 年的主祭人非汪锦培莫属。主祭之外,还有鸣赞者一人,读祝者一人,司香爵、帛馔两人。祭祀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繁琐的宗教仪式,但其繁琐而又神秘的仪式过程,也是使族人对祖先生出敬畏之情的“收族”过程,也是族人祈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增强汪氏在杭族人的内聚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汪华诞辰日,在香烟缭绕的大殿上,族人们队列整齐肃立于汪华塑像前,乐队奏乐,主祭者要三上香,带领参祭者三鞠躬,献上奠帛,初献爵,二鞠躬,乐止,由读祝者宣读祝文。读完歌颂祖先汪华的祝文,乐声再起。主祭者诣神位前亚献爵、终献爵,二鞠躬。再行送神仪式。全体肃立三鞠躬。礼成,主祭者、陪祭者和参祭者列队退出。在春秋两祭祭文中追念祖先“滋大荣光”的业绩,强调祖先“含灵保世”、“生英死灵,作东南万家之保障”的灵验;特别有意思的是,文中有:“维共和改造,民称直到与今灵爽式凭”,也就是说社会变迁,兴民国共和改造后,祖先的灵爽依旧;仍为汪氏的依托。
作者:网友提供 来源:网络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应该说参加吴山汪王庙管理委员会的并不包罗所有在杭的汪氏族人,参加者只是其中有一定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者。所以,汪王庙的组织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层,二是会员,三是与会员有联系的其他汪氏族人。第三个层次是大多数。在实际生活中这张网络对他们也会发生作用。
宗族血缘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商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家人,族人,知根知底.最易建立信用。如《宗人录》载,91 世维瀛、维贤兄弟的祖上“81世祖洪倌公业盐迁杭”,大约在明清之际寄籍杭州,从事两浙盐业。民国年间随着徽商对盐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这个家族改事绸业。维贤的父亲“90世祖銮公迁吴兴”。维瀛一支仍留在杭州从事绸业,銮公迁吴兴从事丝业。丝、绸两业间的互补,在家族内即可实现。銮公在吴兴南浔镇有了发展,他的另两个儿子,维贤在南浔继续从事丝业,维善则在南浔从事典业。到92世,维贤的三个儿子,闳声从事教育,相声从事钱业,骏声读书。南浔一支与杭州有着密切联系,在吴山汪王庙《宗人录》里全部登记在册。《宗人录》对非居留杭州的族人的重视,足见杭州汪氏之交易活动扩及江南、华中。借助族人间的信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活动中的谈判成本、信息成本和解决争议的成本。
———————————————
① 参见拙著:《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由研究》1903年第4期。
2.祭祀仪式——汪氏宗族妁控制机制
吴山汪王庙管理委员会作为一个松散的宗族同盟,讲究的是亲情乡情。并没有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那么它又是怎样规范族人的行为,从而使该民间组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要了解管理委员会的运作机制,就必须要懂得徽州。在徽州,买卖关系上重视的是契约文书,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强调宗法关系,属软控制①。在传统社会里,“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②徽商在经商地十分重视重构宗法关系。如《汪氏谱乘·序》载有:“吾汪氏支派,散衍天下.其由歙侨于扬,业鹾两淮者则尤甚焉。居扬族人,不能岁返故里,以修榆祀之典,于是建有公祠。凡春露秋霜之候,令族姓陈俎豆、荐时食。而又每岁分派族人专司其事。数十年来.人物既盛,礼文器具未尝稍弛。”移居各地的徽商都重视尊祖敬宗的仪式,以求实现“收族”的目的,从而强化从商族人间的合作与诚信。徽商借助宗族势力,建立商业垄断、展开商业竞争、控制从商伙计、投靠封建政权,建立徽商会馆③,这是明清时期徽商成功的内在机制。抗战前夕,当着杭州徽商不得不回过头来强化宗法血缘关系时,他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修理汪王庙、恢复祭祀汪华的活动。
吴山汪王庙把徽州本土祭祀汪华的仪式搬到了杭州。庙内奉祀者共21 人,其中正殿3人,正中是汪华的塑像和神位,两旁是汪华的两个从弟铁佛与天瑶的神位。后殿供有18人的神位,他们是汪华的祖父母、父母。妻妾5人,儿子9 人。每年有三次祭祀活动:第一次是夏历正月十八日,汪华的生辰,第二次是夏历二月择日曜日为春祭期;第三次是夏历八月择日曜日为秋祭期。《志略·祭仪·值祭》指出:“由管理会执行委员按期敬谨备办,并先数日函知各同宗,不限籍贯,亦不限人数,届期诣庙与祭。”只要是同宗汪姓者,不管身份地位,都可自愿参加。
每当祭期,汪氏族人聚于吴山汪王庙,临时推世次最长者一人为主祭。从《宗人录》可知,在205 名在册族人中,世次最高的是83世汪锦培,号正锡,52岁,从事扇业,他的籍贯登记是“55世祖遇公由安徽绩溪尚田迁居歙县北乡富场。现居徽州歙北富场后街。通讯处杭州保佑坊舒莲记扇庄。”世次居次的是85世,共有4人,他们是汪训霖、训辉、训藻、训泽,年龄分别为32岁、48岁、27岁,23岁,都从事磁器业,籍贯与汪锦培同,仍是原籍徽州。住址,杭州太平坊永大利瓷器店。再次的是86世,共3人,他们是汪德宏、德宸、德孚,年龄分别是36岁、30岁, 28岁,都从商,籍贯安徽绩溪,地址杭州南星桥德和茶食店。世次最低的是97世汪春涣,号泳舟,47岁,籍贯寄籍湖北黄冈,从事棉织业,地址杭州寿安路 29号汪恒泰棉织厂。旅杭汪氏世次之差竟达15世之多。从汪氏世系总体的90世代上下的长时段来看,分支之间相差15世代也是很大的数字。这里特别要注意,世代发展最慢的都是在徽州本土的,这实际反映了徽州人的婚龄是较迟的。与我在《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所作的统计,即徽州男性的平均育龄为32. 5岁,女性平均育龄为23.6岁相合。移籍他乡者的世代发展较快,但也有差别,这与移居地的诸多因素相关,也与移居者事业的成功与否相关.应该说1936 年的主祭人非汪锦培莫属。主祭之外,还有鸣赞者一人,读祝者一人,司香爵、帛馔两人。祭祀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繁琐的宗教仪式,但其繁琐而又神秘的仪式过程,也是使族人对祖先生出敬畏之情的“收族”过程,也是族人祈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增强汪氏在杭族人的内聚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汪华诞辰日,在香烟缭绕的大殿上,族人们队列整齐肃立于汪华塑像前,乐队奏乐,主祭者要三上香,带领参祭者三鞠躬,献上奠帛,初献爵,二鞠躬,乐止,由读祝者宣读祝文。读完歌颂祖先汪华的祝文,乐声再起。主祭者诣神位前亚献爵、终献爵,二鞠躬。再行送神仪式。全体肃立三鞠躬。礼成,主祭者、陪祭者和参祭者列队退出。在春秋两祭祭文中追念祖先“滋大荣光”的业绩,强调祖先“含灵保世”、“生英死灵,作东南万家之保障”的灵验;特别有意思的是,文中有:“维共和改造,民称直到与今灵爽式凭”,也就是说社会变迁,兴民国共和改造后,祖先的灵爽依旧;仍为汪氏的依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