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乃涛 发表于 2007-1-19 11:00:08

家谱里的事儿(四)

家谱里的事儿(四)

文/一汪清水

历史的脚印在家谱里遗留下他深深的、沉重的步伐。时间到了光绪年间,内忧外患的大清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动荡之中逐渐走向了没落和衰败,科举制度的废除也中断了中小地主阶层通向仕途的梦想。汪氏家族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家道中落了。这是一个让世人沉沦的世道,那个天朝王子光绪皇帝尚且不能实现其改革变法、奋发强国的鸿鹄之志,何况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小小的家族呢?

然而,梦想总是能够唤起一些族人立志成材,改变命运的追求。倘佯在先人走过的历史河流之中,心中的感叹也随之沉浮。我在族谱中看到的一篇《铁崖自传》,把我引领到那个兵荒马乱、国不安宁、民不聊生的清末民初的落日黄昏......

这位出生在1887年的一个本家祖公,名开先,字铁崖。在他的自传里我看到,他生长在满清官僚的一个小家庭,家无恒产,全靠父亲在湖北游官,职位低微,赚得微薪度日。十岁之前,就开始在私塾读书,他说他刻苦研读四书五经只为母亲的一句话: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取秀才、中举人、会进士、点翰林,到时候能在朝廷任一官半职,生活就会有办法了。其实,到了光绪三十二(1906)年,科举制度已经废止,只是知道的人很是有限。

十八岁时候的本家祖公铁崖饱偿了小官僚家庭风味,心中有说不出来的苦境,一天到晚愁眉不展,总是感到了无生趣。于是,抛家离乡投奔父亲的好友,先后在南京、上海读书,适值辛亥革命又失学回家,就这样一家人靠父亲做点小事和向亲友借债度日。铁崖公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其不断的求索精神使他终于在他接近而立之年的时候拥有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成为上海沪宁铁路会计处的一名职员,用他老人家的一句话说,从此踏上了正业。

即便是这样,在这个动乱、繁杂、国难当头的年代里,贫与贱、苦与难依然伴随着这个家庭。妻亡子散,流离失所时刻困扰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再一次彻底打乱了这个家庭在一起相亲、相守、相爱的生活梦想。铁崖公,将一家老小送往岳父家避难,自己则准备参加抗战。此时,已经是50岁的老先生活跃在京赣铁路线上,用他浅薄的力量默默地在国家的铁路建设中奉行着自己强国之志。期间,他辗转于安徽、湘黔各地,且与自己的家人少有联系,与老母和妻子等音讯也已中断了,特别是与他的大儿子---志馨,多年来只相会三次,到了1941年之后即未再晤!直到1972年,失散三十年的父子才得以想见。已经是85岁的老人欣喜若狂,老泪纵横......

铁崖公在他的自传中的最后感叹道:中国自1949年解放以后,由毛主席领导治理,外患一扫而空,国势日强一日,到现在止过去敌视我们的国家,已经有百分之九十五化敌为友矣,予以见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之伟大了。这是一个老人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真实的感叹啊!

老先生是在九十高龄的一次家人大团聚的时候,应远在美国的长子---志馨夫妇的要求,将他自幼而壮,壮而老之的经过,以及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在改朝换代中的家与国悲欢离合的坎坷历程作了一个总结。以示后人谨记!

在铁崖公那一代的汪氏家族中,饱受山河破碎、生活艰难之苦的先辈们,哪一个又何尝不希望在一个安定、和谐的国土上享受着其乐融融的家庭的温暖呢?他们的不幸是那个年代留给他们的悲哀。(续)

亮翁 发表于 2007-1-19 11:41:04

"他们的不幸是那个年代留给他们的悲哀",然而,在不幸中自强不息,终能闯出一片阳光明媚的新天地,正是汪家人的精神,铁崖公一家的奋斗史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读乃涛之作如饮佳酿清醇!

汪兴吾 发表于 2007-1-19 11:52:31

人淡如菊 发表于 2007-1-19 18:25:33

铁崖公是我的祖父辈了,是我们家一直十分景仰的人物。我姑姑当年到杭州也是投奔的他。而我哥哥到美国也曾得到过志馨叔叔的帮助。

wswang02 发表于 2007-1-19 19:42:20

汪孝先 发表于 2007-1-26 14:21:18

在不幸中自强不息,终能闯出一片阳光明媚的新天地,正是汪家人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汪家人应具备的精神 笑对人生...

smxwhy 发表于 2007-3-13 15:02:50

汪乃涛 发表于 2007-3-19 21:27: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谱里的事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