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见! 不知我桐城“五义堂”汪氏与琴溪桥本家那支义门有何关系? jwky本家:
若发现令尊在研究中日关系史中有关倭寇的遗稿,请在报刊上发表,这无疑是对学术界一大贡献;并可告慰令尊大人在天之灵。请在短信中联系。 本支汪姓是从旌德庙首孙村迁至泾县漕溪都的,迁徙时间及始迁祖名讳不详。本支派语是: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兴,大廷惟嘉庆,永世必昌隆。堂名是崇志堂。目前尚不了解与桐城“五义堂”汪氏的关系。若有此相关的资料,定当奉告;龙眠久子本家倘有相关线索,盼赐示! 琴溪桥前辈:
我目前出差在东北,待回京后与您联系.
汪靖 "开始还只把这看成一桩历史错案,应该做些“翻案”的研究;后来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启发,我意识到这远不是一个“翻案”那样简单的事,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光荣的祖先把路选错了!"
-------把汪直的死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还真能发人深省! ".......数百次农民起义。它们大多旋起旋落;有的夺取了政权。但是,当一个新生政权建立的瞬间,封建的幽灵早已附了体,所以这个政权依然只能是另一个封建王朝。谁也无法挣脱这样一个铁定的“宿命”。这原因当然是因为任何农民战争都不可能催生新的生产关系,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
........明中叶中国海商的对外贸易活动及其被迫进行的武装抗禁斗争,从来没有提出过政权要求,仅仅只是要求解禁和通商。而解禁和通商是完全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并且有可能避免大规模的血腥杀伐,避免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次来自下层的、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隐性革命”。这样的“革命”,植根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开始萌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其中包括新阶级的孕育。"
-------这样一对比,汪直们就更应该值得肯定了,可是由官方出版的历史书,却是另一种说法......... 琴溪桥公笔力雄劲,说理清晰,是我辈学习楷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