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段莘名人——汪绂(汪应蛟之元孙)
汪绂 [清]段莘人。(1692~1759)学才。初名煌,字灿人,号双池。明汪应蛟元孙。少时家贫,佣于江西景德镇,为画碗没多年,勤学不辍。新画山水,人物,花鸟精细,后之闽中,在枫岭浦城间设馆授徒,从游者甚从。博给儒经,自六经下逮乐律,天文,地,阵法,求数惟玉琴,云, 刻,绘画无不用心,而以宋儒理学为归。朝气隆中 (1736~1795)以诸生终。因陆陇其著,《读礼志疑》,多得经意。又著有 《周易尚书》、《四书诠义》、《易经诠义》、《诗经诠义》、《春秋集诗》、《礼纪章句》、《乐经律吕通解》、《理学逢源》、《儒先晤语》等三十余钟。——摘自段莘网之段莘名人
因为时间久远,又因为段莘历经三次建水库移民,所以现如今的段莘人对家乡的古文化和古名人大多淡漠,想要挖掘点什么,说出点道道来,的确很难(当然不排除我本人孤陋寡闻)。
在旅游产业日渐兴旺的今天,对江湾古名人江永江慎修的宣传几近神化,但对段莘与之齐名的汪绂却不甚了解。段莘人说起汪绂可能也不太熟悉,但要是说到“双池先生”,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传闻。
这么说吧,说到段莘不免要说高山平湖——也说是段莘水库,说到高山平湖,当然得炫耀一下婺源东北出城第一村--段莘村曾经辉煌的历史,说到段莘的历史,当然离不开段莘之古代名人,说到段莘古代名人,我觉得要说说汪绂先生。
呵呵,说到汪绂先生,就从位于水库水位线上的汪双池墓(县博物馆曾经去核实过多次)说起吧。汪先生生前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属学什么懂什么,学什么精什么之人,但苦于家境贫寒,无人赏知,很不得志,其著作大多是其弟子在他死后才整理发表,让人无不为之惊叹的。生前捉襟见肘的他总是不太被世俗的乡人器重,以至于他临终前让乡人将他安葬在洋边村背后的山坳口处,好看着段莘“三百年后水汪汪,三百年又小苏州”,“(比山坳口)埋上三尺浴阳光,埋下三尺遭水汤”都不让人相信,被处理后事的土夫们笑了一通呆傻迂腐,硬是故意将他的墓冢往下移了三尺。害得他老人家的墓地年年被淹水中,受湖水连年冲涮,墓地已形影难分,惟独那青石墓碑还斜倒在水位线上的灌木丛中向人们证明着这一切……
我想,如果真到了开发高山平湖的那一天,一定不要忘记修缮修缮那汪绂墓,那毕竟是段莘现存不多的古文化遗产了。
分享到: http://www.wydxw.com/template/qu_115style/images/qq_share.pngQQ好友和群 http://www.wydxw.com/template/qu_115style/images/qzone.gifQQ空间 http://www.wydxw.com/template/qu_115style/images/weibo.png腾讯微博 http://www.wydxw.com/template/qu_115style/images/pengyou.png腾讯朋友
不是进士,不是举人,死后有33部著作收入《四库全书》。
朱熹40部,张敦颐39部。 不是进士,不是举人,死后有33部著作收入《四库全书》。
朱熹40部,张敦颐39部。
你既是段莘人.又有文化,手头上又有些资料.为什么不去潘溪査谱?我县姓氏颇多.对氏族文化很少有人过问,光卖嘴是起不到作用.有几个自掏腰包为别人花时光办亊?醒醒吧,不如自已行动婺源诸多姓氏只有我婺西凤亭派汪氏花20多年,花费近30元万修成全谱一套19卷! 汪土亨 发表于 2016-5-14 10:42
你既是段莘人.又有文化,手头上又有些资料.为什么不去潘溪査谱?我县姓氏颇多.对氏族文化很少有人过问,光卖嘴 ...
我祖籍段莘,我父生前有修家谱的愿望,但他60余岁便得了帕金森氏病,已无能力收集资料了。我也是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写的歪歪扭扭的只言片语,资料很有限。关于汪绂的一些文章,我不过是从段莘网转载来的吧。请问土亨宗亲潘溪在哪,那有段莘的谱,能告诉联系方式吗? 莘岭宗亲士亨宗亲已经告诉你他的电话啦士亨宗亲愿意做你的向导 帮你一起去寻你支宗谱你自己还不行动 我真的不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汪乐志祥 发表于 2016-5-15 13:26
莘岭宗亲士亨宗亲已经告诉你他的电话啦士亨宗亲愿意做你的向导 帮你一起去寻你支宗谱你自己还不行动...
没有告诉我电话号码呀 本人电话:15180367395 本人电话:15180367395 本人电话:15180367395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