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复年间 汪华第十四世孙 汪濆 (汪道安三子官至御史大夫)迁大畈鳙溪
我是大畈的,亲切..........
寒山:富户的宗亲说也想来大畈看看,那天本来说好我跟他们一起来的,但是下午下起了雪,我们就回建德了。
引用第12楼wang100于2006-03-21 17:22发表的“”:
寒山:富户的宗亲说也想来大畈看看,那天本来说好我跟他们一起来的,但是下午下起了雪,我们就回建德了。欢迎以后再来
根讲我这支也是从大畈迁入休宁的
前几天我仔细问过几个村中年长的人有关我们这一汪姓记公后裔在我们那儿一带的情况,了解一点情况:一、有关云台这个地名,不是现在的富户村,以苏庄溪上下游位置说明,云台、唐下、樟田、富户。不过这四个地名距离总共不到二千米。云台现在我们都叫那个地名为云台寺,已无人居住,也就是富户遗址所在地。据说在民国时那儿还有一座寺庙,后来因一棵松树倒下压倒,慢慢地就被拆了,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朱元璋兵败陈友凉之后的屯兵之地。二、记公后代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只能大体上估计,以富户为中心,2.5千米为半径的几个村子:富户1400人,汪姓约占五成;焦川1500人,汪姓约占九成;樟田600人,基本上汪姓;富楼500人,汪姓约占五成;铭川1000人,汪姓约占五成;茶陵600人,汪姓约占七成;总计汪姓人约3700人,都是记公后裔。当然这不包括世代外迁的汪姓后裔。
说个有关云台这个地名的故事:相传当年朱元璋屯兵云台,见此处风水甚好!在云台有一龙脉且顺着唐下、云台之间的一条小溪而下。因有龙有水有山,是建筑皇宫的理想所在地,欲在此称帝立业。就与军师刘基谋划建筑皇宫,当夜就敲定基本事宜,可是第二天一大早有人发现对面山上冒出一块大石头,就报告刘基,刘基仔细一看,只见那石头中间略凹,两头略翘,外形就是一顶和尚帽,就建议朱元璋此地不宜建筑皇宫,后来此事就被搁起,朱元璋约在云台屯兵休整达三年之久,走时埋下大量珍宝。留下一首五言律诗“青尖对贵峰,座落河中间;谁若得此宝,可富半边天”,到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被人挖走,留下千古之谜!!!
原来留守开化的宗亲发展成了那么多的自然村,不知道务本堂是属于所有那些村的,还是只属于富户的。
其实唐下,云台现在还是有的,唐下现在就几户人家,在唐下边有个叫云台寺的应该就是以前的云台吧
被交流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