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林(无为) 发表于 2014-7-28 20:31:27

汪龙溪堂世系考证探讨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3 15:04 编辑

此帖只作为研究谱系探讨,并无它意,还请宗亲多提宝贵意见,大家共同进步相互学习。以下是我根据我谱书进行考证的结果:
源公约生于1350年,元惠宗至正十年,无为县志记载源公洪武初任水军左卫指挥佥事,忠勇有殊勋,封明威将军,洪武初已建功业其年纪大概应在二十往外岁数,个人认为这个时间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根据源公的生辰来返推其父贵五公的生辰,大约出生于1330年,元文宗天历三年左右。 再根据贵五公返推万一公大约生于1310年,即元武宗至大三年左右。 谱书详细记载我十世大洋公生于1504年也即明朝弘治十七年。 通过大洋公返推至源公,共跨越七代,其七代皆为直系长子,一代约为22岁,个人认为其间与源公从军到任职造成晚婚晚育或许与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关系,无为地处长江缓冲带,经常遭遇洪水等次生灾害,所产生的这种小跨度世代关系,也是有一定的概率。 那么根据以上推出以下结论: 一世万一公:约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二世贵五公:约生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三世源公:约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四世海公:约生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五世志公:约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注:宣德元年1426年调山西任职,按这一线索进行推算。六世铎公:约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世瑄公:约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年(1438年)。八世文公:约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九世鎧公:约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世洋公:生于宏治十七年(1504年)。
若按@九华星云推算:61惟庆公约生于1001 — 1005年至万一公,按正常世代推算至少相差100多年的时间。

61世惟庆、62世琦、63世漺、64世迎安、65世子通、66世潮、67世师颜、68世谨、69世忠六、70世万一。





汪明才 发表于 2014-7-28 20:44:59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3 15:04 编辑

万一公到你最晚一个辈份有多少代人?

汪国林(无为) 发表于 2014-7-28 21:30:49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3 15:04 编辑

万一公到你最晚一个辈份有多少代人?
到我是二十三代,不是长房直传,肯定会跨越年度较大。我算了,就算三十岁一代还得差近六七十年时间。

奔宝名滤清器 发表于 2014-7-28 21:32:16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3 15:04 编辑


奔宝名滤清器 发表于 2014-7-28 21:38:46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4 15:22 编辑

我们这支堂号是龙溪堂,不知道跟你这个龙溪堂是不是一个堂,
我的联系QQJ:627840093

汪国林(无为) 发表于 2014-7-28 21:41:33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4 15:22 编辑

这个真不知道。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4-7-28 23:40:19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4-7-29 10:37 编辑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4-7-28 22:42 编辑

关于龙溪堂祖脉问题的疑问、思考、研究和建议:

    乾隆版通宗世谱惟庆公支下64世亮后无续录,龙溪堂原支谱在“亮”公名下连接“忠六”及“万一”支系,万一为66世。一般我们应尊重原谱系的大概连接方向,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无为荷叶地龙溪堂汪氏以万一公为始迁祖,其父忠六公为此支唯一确知之上祖,再往上的连接是需要探讨和核考的,故此支谱脉探讨的实质是忠六公的上接位置是否合理和可信?

    据大量史料考证:61世惟庆公约生于1003年;而龙溪堂谱记:忠六、万一二公均无生年记录;但万一公6世孙多数都有确切的生年记录:镛生于1426年,钰生于1427年,钢生于1435年等。以第一个有确切生年记载值计算,1426-1003 = 423年。

    分析与推测结果是:若万一公为66世则其6世孙即为71世,与惟庆公之差为10世,10代平均代差42.3年,这很不可信。若按常规平均代差22 —— 32年一代,423年应跨越13 —— 19代,尤以14—18代最为合理。若按原支谱接在64世亮公名下,此支忠六之上明显有6代左右的脱代问题。

    仔细研阅该谱1829年《增修序》得知:无为荷叶地龙溪堂《汪氏宗谱》首届创修毕于1550年,二次续修毕于1670年,三次续修毕于1793年,每届相距一百二十余年,其间隔不可谓不久矣。二修主亊者乃十三世,一修主事者则应是八世或九世。自万一公始迁,至无为裔族创修宗谱,史历二百多年了。

    研阅历届考序又知:万一公于元季(1279 — 1368)任千户,奉遣南平后由婺源大畈迁至无为。结合六世祖生于1426年,推算出万一公约生于元初(1279 — 1289)。61惟庆公约生于1001 — 1005年,至万一公出生约有280年左右,跨越应有十代左右,即万一公应属70世、71世、72世范围内。

    分析认为:创修者们当年只知道祖系大畈惟庆公支下,并不清楚具体脉系所在,又缺乏前期谱系的详细资料作推演和核考。当他们看到惟庆公支下64世亮公名下缺嗣缺记,遂将忠六公附而接之,那也算是无奈之举了。若按原支谱:61世惟庆、62世琦、63世漺、64世亮,至忠六公之间尚缺4 — 6代祖讳无法填补,请参见通宗世谱22册310页便可知晓。

    所以我建议:将龙溪堂始迁祖万一公之父 —— 忠六公,与大畈61世惟庆公支下68世谨公相衔接,即为61世惟庆、62世琦、63世漺、64世迎安、65世子通、66世潮、67世师颜、68世谨、69世忠六、70世万一。这样等于在原来谱系忠六公之上填补了四代,既与亮公极其相近(次兄之末裔),又相对合理可信、近于史实、原系不乱、祖讳不空。

    若按楼主所言每代间隔22年,不仅数代均差有偏小之嫌,更重要的是空缺祖讳如何解决?何况所据三世源公于明初得封“威武将军”推其生年为1350年是不够合理的,还应往前推10年至1340年左右;故一世万一公生年为1310年更是不合理的,而应是1284年左右。一般战乱年代及迁徙年代的代距相应加大,和平年代及定居时期的代距相应缩小。

汪明才 发表于 2014-7-29 13:09:13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4 15:22 编辑

如果是23代人    始迁祖应该在70代左右

汪国林(无为) 发表于 2014-7-29 13:54:36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4 15:22 编辑


首先感谢您老为我们世系对接所做的很多工作!如下我们只作为一个探讨不作定论,当然您作为汪氏谱学泰斗如果我有某些不懂之处还请您老多包涵多指教。
一、如果按您推算的万一公出生时间,那么推至洋公就会出错,洋公生辰是从老谱传下来应该可信度高。
二、我个人认为以直系长房推算时间会准确一些,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重点。
三、原系不乱,祖讳不空,这是每个汪氏子孙都梦寐以求的。无为龙溪堂的前世系的可信度个人认为是存在疑问的,是的,做为龙溪堂汪氏子孙谁也不敢去否定前辈们所查证的世系祖讳,所以只能作为一个探讨而已。
四、用到探讨这个词,我们或许可以稍稍不用顾及那么多,以下是个人一些想法还望您老指正。
(1)、龙溪堂堂号起源,提起堂号起源可能会招致攀附之嫌,但是家谱文化不光是我们汪氏走这种线路,其它姓氏也是走的这种形式。譬如我汪氏目前已知的有90%多是华公后裔,华公真的就有这么多的后裔吗?
(2)、目前出现湖北广水龙溪堂和我们无为龙溪堂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假设性把龙溪堂对接藻公支系下会不会更符合这种民俗文化趋势呢。
(3)、堂号在谱系中所起的作用我想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一个跨度近300年的断代其准确性是值得商榷的,即使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总得让后人知道有这个环节存在。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4-7-29 16:37:56

本帖最后由 九华星云 于 2014-7-29 16:48 编辑

    好像从你们的历届老谱序中没有提到有关龙溪堂名称的由来,你们两个龙溪堂也可能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或许只是巧合而已。例如叫敦睦堂的宗族有何其多呢!


    我们通常做支系的上接祖脉的探讨或考证,除了有很铁的史料证据之外,一般不轻易改变原谱系上接大方向,只对某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帮助其提供说得过去的解决方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汪龙溪堂世系考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