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芒辯(汪氏通宗世谱)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8 编辑吾汪氏譜錄,上承姬魯,下歷漢唐,蓋五十二 代相傳,不為無證,姑舉一二以明之。郡姓之說,起于魏晉。汪氏之望平陽,始疑晉地,而終合於魯。平 陽實為泰山之地,而魏晉世上距得姓之時未遠,其曰望平陽,不為無據也。颖川之域,本在豫州。汪氏之 食采颖川,始疑許地,而終合於魯。颖非魯地,以滅項而遂屬魯邦,其曰食采颖川,又不為無據也。假令 傅會而傳,曷不引东郡魯國岱宗曲阜以為姓望,書汶陽、姑蔑、莬裘、龜陰之地以為封邦,顧乃摘發迂隱, 疑贰之颖川、平陽,而不虞後世之惑也耶?況凡譜谍所載,考諸經史記著之書,引物連類,無一不合者。 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魯成公之後,而汪芒、汪野汗漫不相入之辭,有非辨而自明者矣。又按汪芒或為汪 罔,而外傳或為汪芒,未詳孰是,姑志之,以待博古君子。
看罢汪芒辯,当知''天下无二汪''的含义,说明天下汪姓皆为颍川候后裔而无误!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8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8 编辑
学习了.谢谢封林本家!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9 编辑
引用楼主汪封林于2014-02-09 19:08发表的 汪芒辯(汪氏通宗世谱) :
汪芒辯
裔孫松壽元學諭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9 编辑
“乘訛,代跨汾澮之風,家冐絳唐之譽,且使衡鐃魯氏與解步晋家,混为平陽一望.而吾潁川,魯訛为晋州,乖離不屬馴致悉昧上世之源,按籍問,若刻舟求劍,不可得矣.莊舄爲越土之吟,楚人興社之漢北風.回首寓所思作.魯東平陽辯。”
上为《平阳辩》一文最后一段文字。串啦!下面为 《平阳辩》全文
汪氏望出平阳,犹荣阳之郑,天水之秦,齐郡之晏,沛国之朱也。平阳,故晋地,属河东,盖举世知之。而汪氏之先,实出于鲁。晋之于鲁,西河东海,风马牛之不相及矣。
夫尧之所理,禹之所折,宜吾之所深慕而乐道。然而书焉,而姓名系于其下;言焉,而姓名出于其间。则必省想、惭惑,战掉阴喝不宁者竟日。吾之所自出,固不可以窽启,遂传也。迨考之于古,则有两平阳。平言地,阳言山也。在兖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而汉为县,晋曰新泰者也。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后庸季康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西北。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在冀之太岳,曰晋平阳,后为香平,为晋州,亦曰平河者也。伊祁之都,羊舌之县志于前;岳阳之绩,襄阳之迹传于后。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晋邦被山带河,东出周、韩、魏、宋、郑之郊,距少昊之墟,殆数千百里,其不得为汪氏之望甚明。而犹因仍勿正,失实乘讹,代誇汾浍之风,家冒绛唐之誉,且使衡、饶鲁氏,与解、步晋家混为平阳一望。而吾颍川鲁谱讹为晋州,乖离不属,驯致悉昧上世之源,按籍问途,若刻舟求剑,不可得矣。荘舄为越土之吟,楚人兴燕社之叹,北风回首,莫寓所思,作鲁东平阳辩。
回 5楼(汪封林)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9 编辑应是石市族谱张冠李戴了,这说明民国初期我们江西的祖宗们学识等方面的问题了.谢谢封林本家.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9 编辑
寻根,希望版主能帮忙。我妈妈的爷爷叫汪经通,祖籍江西婺源,1878年生人,20多岁到了天津,改名汪焕光。家里人说他是在解放前到天津的,来之前曾在老家有过妻儿。“经”字应该是家谱的排辈,后来我姥爷叫汪济铭,济字也是家谱排辈。我很想知道老家是江西婺源具体哪个地方的?是否还有亲人?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09:39 编辑
引用第3楼桃园汪银河于2014-02-10 19:08发表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