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汪姓进士初步查到222名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殿试金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于泗33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7名 汪世樽13 汪霦原61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36名 汪封渭1 汪兆云23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10名 汪南培4 汪 怀19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52名 汪 埙42
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6名 汪本铨17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12名 汪 杰99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震基13 汪 润79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3名 汪自修 51-汪道森55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 汪鸣相状元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元方24 汪培基89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17名 汪绍曾58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52名汪勤光21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96名汪 堃22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3名汪 藻14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6名 汪廷儒9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 铮83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殿试金榜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10名 汪先烺61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18名 汪有恭38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05名- 汪贺迁32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28名 汪时元10汪雨时123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7名- 汪承元 -6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12名 汪时渭3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祖绶12 汪敏修99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13名 汪朝棨26
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86名 汪仲洵58 汪显达76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80名 汪廷枢20- 汪国凤29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18名 汪正元81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19名 汪彦增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鸣銮15汪范畴51 汪叙畴64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7名 汪彤程74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40名 汪文枢2汪 鉴40 汪以诚110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200名 汪运纶24 汪 昌127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202名 汪庆长 172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94名 汪朝模35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3名 汪 概27 汪致炳50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93名汪受礽10 汪宝树86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4名 汪凤藻33 汪景星101汪如练118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81名汪汝纶10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殿试金榜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86名 汪时琛23 汪懋琨101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6名 汪凤梁39 汪宗翰124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87名汪清麒129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2名 汪诒书8- 汪 洵17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82名- 汪文绶27汪庆生79- 汪棣昌145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2名 汪述祖12 汪一元23 汪声玲67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79名 汪康年59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0名 汪世杰65 汪赞纶96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90名 汪春榜148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50名 汪明源44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8名 汪升远66 汪应焜105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74名汪春源120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殿试金榜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0名 汪士元67
清朝我族有一武进士。 有没有余姚的啊 汪宗翰 清朝进士 历史名人
据《清朝进士题名录》记载,汪宗翰(翰,又为瀚)是湖广武昌府通城县(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人)。汪宗翰,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大挑拣选知县;庚寅(1890)科会试,中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调补甘肃镇县知县(实为贬职。甘肃学政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加同知衔。辛丑(1902)兰州任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1909年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发现、并懂得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重大文物价值的清朝官员,是第一位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文物价值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先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作出了了保护、封存贡献的人,更是首先真实向清朝政府汇报敦煌藏经洞文物古迹、并申请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员。就是汪宗翰调往京城后,也一直没有忘记敦煌藏经洞中珍贵的经卷、画像,努力说服朝廷拨资金将文物运往京城妥善保管,通过汪宗翰等人的不懈奔波与努力下,终天不负有心人,于1910年,仅剩的一万卷经文、画像得以运京。汪宗翰为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的封存、上报、最终说服朝廷运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试想一下,若是汪宗翰没调往京城任官,不努力奔波说服主要的官员,那些经文、画像又还能保留下多少在国内?)
据《清朝进士题名录》记载,汪宗翰(翰,又为瀚)是湖广武昌府通城县(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人)。汪宗翰,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大挑拣选知县;庚寅(1890)科会试,中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调补甘肃镇县知县(实为贬职。甘肃学政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加同知衔。辛丑(1902)兰州任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后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发现藏经洞》一书中,有写到时任敦煌县令的汪宗翰。原文为: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佣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大批中世纪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这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使敦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事点。
我们又大量调阅了其他人写的相关著作与文章。王道士本名圆箓,一作元录,是湖北麻城人。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1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书法、诗词也很有研究。王道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汪宗翰取其中几件画像、经卷,其他命令王道士暂作封存。汪宗翰自己研究数日后,感觉这些文物古迹的珍贵,便将这几件画像和经卷托人带给了对很懂金石学的甘肃学政叶昌炽,一希望这位懂古迹的好友认真研究其价值,一方面也希望叶昌炽能够想到保护和处理藏经洞里大量文物的办法。叶氏研究后,自是知道其文物价值之重大,就建议藩台将此宝物运往省府兰州妥藏。光绪三十年三月英甘肃布政司命敦煌县令汪宗翰就地“检点经卷画像”再次封存,并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但王道士等清正清廉、颇有学问的汪宗翰于1906年初调往兰州,黄万春(云南省保山人)、王家彦、张乃诚等新县令上任之后,就一直私自将画像、经卷盗卖给斯坦因等人。就这样,王道士不断地将这些珍贵文物卖往法国、英国、沙俄、日本等国的购买者,宣统二年(1910年),在敦煌文物运京保管之际,他又私藏若干。这批文物在运送途中,不断遭受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洗劫!在这个过程中,汪宗翰发现其文物的珍贵价值,也以实物和书信的方式上报了藏经洞的情况,在任期间,做到了“就地封存”。汪宗翰为发现文物价值、真实上报文物价值、妥善保管封存文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4年秋,敦煌欠收,民众作乱,县令汪宗翰一方面出售自己的画作、书法等作品,还说服当地富庶人家捐钱捐粮,以助灾民度过困境,一方面又号召当地百姓秋种自救等。汪宗翰并不因为由吏部贬职地方县令而意冷,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汪宗翰救灾政治有方,护文物有功,朝廷赏其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后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故居,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润田老屋。老屋乡亲们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黄袍山里特有的花椒黄豆菊花茶、村民们自种的花生都用来招待我们。老人伴坐而聊,告诉了我们,汪宗瀚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孝子,不论在哪里任官,都会将老母亲孝敬在自己的身边。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只有一些老人、小孩、和留守的妇女等。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们围在我们的身边,总问着一些外面世界的情况,也许他们觉得除了黄袍山这方土地,外面就是她们爸妈工作的地方吧。
据老屋村民介绍汪宗翰故居是在明朝进士汪润田原址附近重修的,而汪润田也是明朝时期的清官。这是一栋有3个天井、5重大厅的古建筑,横向还有一边3栋共7列的大规模的建筑群,原来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现在已经分为很多小范围的建筑,有的在原来基础上翻盖砖瓦房子,但是在不破坏原来木建筑格局的条件下改造的。
老屋前门正上方悬挂有“吏部主政”古牌,老屋内正堂上还放有古“县丞”牌、古人像等。老屋内、大柱、木雕、土砖、石窗、泥瓦、石刻等至今保存完好。老屋前方是一处池塘,约800平方,屋后方是小山,山上竹林密布,小溪、古井、石径仿佛都在告诉我们,这一方水土的人杰地灵,历史久远。
通城县黄袍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有着太多的故事与历史,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汪彤程,字笏山,赣榆县青口镇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金镑第二甲67名,官工部都水司主事。直隶束鹿县知县,在任五年。离任前,多与名士唱和,结集《鹿岩离集》。汪彤程同科状元为洪钧。 康熙、乾隆、嘉庆的进士怎么没有? 我族就有嘉庆年间的进士汪汝弼
回 楼主(霍山汪振愚) 的帖子
清问楼主光绪二十四年第二甲赐进士汪明源是那里、那支人氏?烦请相告!谢过! 汪宗沂 1837_1906,安徽歙县西溪人,光绪六年 1880进士,被遗漏了。 同治十年 1871辛未科进士汪运錀,是我89世祖,不应写成纶字,是金字偏旁,是钦点翰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