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 序
先代宗派
祥 惠 如 九 以 大 廷 守
学 有 宏 世 延 于 永 久
四届续增宗派
绪 启 成 周 封 肇 宗 鲁
德 懋 东 越 声 焕 南 楚
令 则 光 昭 克 绳 先 祖
六届续增宗派
长 溢 昌 辉 恒 登 吉 祚
定 臻 志 崇 继 举 道 首
七届合拟宗派
鲁德绵长 勋烈远扬
万民钦崇 谦贞益光
炳焕家声 云蔚蕃昌
孝友和乐 克继荣康
七修宗派使用说明
本谱中载有先代宗派,四届、五届续增宗派和七届合拟宗派。其间,四届续增宗派中的“封、肇、宗、鲁”的“鲁”和七届合拟宗派中的“鲁、德、绵、长”中的“鲁”都是九十八世,重叠了,经理事会议定:去掉七届合拟宗派中的“鲁”字,方显派系的延续性。从九十九世“德”字派开始启用合拟的新派系。后辈续修如有质疑,可协商议决。
七修宗谱理事会
既谨慎品读;仍竭力编纂。
七修室 慎书 先世系图
其它卷
祥公系三支世系图
祥公支
福公支
怀公支 第七修人丁分布
回 13楼(汪封林) 的帖子
是不是发不上去。 可以发,但要逐一核对,所以很慢。 汪封林本家你辛苦了!新谱序写的很好。 如此详细,难得难得! 辛苦`````````!! 封林本家不要着急,严把宗谱质量关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你们进行了严格的核对和复査,但我只简略看了一小部分却发现了不少问题。现仅摘《汪氏简介》之其中一节点评如下:
汪氏出黄帝之后,至后稷为姬姓。周朝建立之后,遍封功臣及同姓亲属,共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周公旦封于少昊旧址曲阜一带,称为鲁公。周公因要辅佐武王和侄儿成王,便让儿子伯禽到鲁国就封。鲁国共传三十四代,历时七百年,传至第二十一代(任)国君鲁成公(公元前五百九十年至公元前五百七十三年在位)其(及)黑肱夫人,姒氏生二子,长曰午,为鲁襄公,次(曰汪)即(颍川汪)侯,生而有纹其手,左水右王,合曰为“汪”,遂名之,有功于鲁,食采颕(颍)川(今河南)号汪侯。后孙儿诵以王父名为氏。汪侯因此成为汪氏始祖。又称颕(颍)祖公。娶大夫王珣之女,生子挺,居鲁之平阳(即今山东邹县所在地(新泰市))故汪氏之郡望曰“平阳堂”,鲁为汪氏得姓之始。后有锜者死于郎之战,溢烈侯。汉献帝时,三十一世祖文和公为龙骧将军,因时乱渡江南居会稽,后旭祖公晋封淮安侯,上谱表于晋成帝,以文和公为江南之始祖。四十世祖叔举公,南北朝时为南齐国司马,以兵马镇歙,乃迁新安,后为歙之始。 四十四世祖世华公,隋末世乱,于歙州举义聚众保卫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安定。后奉表归唐封越国公,溢号安烈王。二弟世英(堂弟铁佛)封开国公,三弟世荣封戴国公。世华公配钱氏、庞氏、稽氏和张氏(钱氏、嵇氏、庞氏、钱氏、张氏,或钱氏、钱氏、庞氏、嵇氏、张氏),共生子九:建、璨、达、逵、俊、广、爽、逊、献(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九人除献早卒,其余系受唐封,散处四方。其中建、俊、爽、广(建、广、爽、俊)之后裔,多向歙州周围之旌德,休宁、祁门、江阴、武进、上海及湖北、江西等省迁徙成为各支系之地区始祖。 四十五世祖爽公,越国公之第七子,其德若考,而受封为崇和侯,系余支之嫡祖也。下传至五十六世祖道安公为唐兵马使镇婺、饶,后为婺饶之始、讳濆公御史都兵马使戍婺之三吴(浯)镇,世称端公。五十八世祖中元公,因胸有大志,唐末遭世衰乱,隐居大畈,后为大畈之始。六十二世祖元凤公,配江氏生子八:絑、绒、紻、绘、绰、纬、缚、绍(绍、绒、紻、绘、絿、绰、綍、纬)。因受社会动荡之影响,他们相继散居江南及东南沿海各省,六十三世祖絑(絿)公,以母忧去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