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68楼胜忠和69楼“徽风宜韵”两位本家的热情关注!
双子客本家 辛苦啦!
谢谢济圣本家的关注·!
序21、迁崖下序
吾族之分于婺山者指不勝屈。自甯公迁婺山以来,枝繁派别,然幹之所分虽无淆混,而枝復有枝或难悉详。观夫正幹亭亭而枝之所发莫从而晰其所自,虽千载而下按牒而求,不几劳神疲智,不获瞭然于目中。蓋记载者之未及明抑,迁徙者亦百之不一其地,以致于此。由是而言,则凢所迁必註明其所自,而不可诬。
壬寅谱敝支鸡冠石邀集甯公支派共联谱牒,知婺山之聚族甚繁,稽贵显公四子伯清迁居崖下,山水之秀弗替也。跡其所迁,蕃衍日盛,人文蔚起,邀祖宗之灵,则力田孝弟,堪列贤肖之班。忠厚相传,尚期百代之继。是迁徙之所由来,讵可以或忘乎?
今值家乘告竣,遂述其所迁之得,宜以为后之考证云尔。
时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岁
州文庠 宗末墨林翰 万元氏 撰
序22、贵亨公迁霞窝序
尝读诗,至天作高山,太王荒之,未尝不掩卷而叹,曰:地必待人而辟,人必因地而兴,古圣王有之。庶民之小,迁村移里,或取地势之秀,或择土田之膏,卜而居之,是其意也。
祖贵亨公因相下窝之宜,前多修竹后有茂林,水绕峰回,盘旋屈曲。是土地膏腴,居址之最胜者也。隔雾山祖方半里许,遂卜居焉。
洵知所择地者矣。溯厥源流,自宁公徙居雾山而分析各支,实繁有徒。而我贵亨公者,乃焱公十五世裔,宁公十世孙克游公之长子也。产自雾山,读书未遇,隐居自适,精通堪璵,决择兹土而居之,为开辟下窝之始祖也。生子伯昌,伯昌生禹恭、禹龄,龄迁杞地,恭居故址。自公迁以来,历今十五世,振振绳绳,子孙蕃衍其间。文人学士,克绍书香者代有其人。藉非祖功宗德,克昌厥后,何能臻此。
兹幸宁州鸡冠石族长先生为之倡修,开局修辑家乘。辄不禁于余所居之地,溯其始迁之祖,而并思。夫相土之宜,良有以也,是为序。
时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岁
亨公十三世孙康禄 撰
注:选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修本卷三。
序23、银炉分迁沙窝支谱序
五行惟土居中,故古有土得王者。佛家亦云恒河沙数,意沙窝之義其取于此乎?甯州安乡之地曰沙窝,土厚水深山崇嶺峻,嘉卉所植,相错如画,真胜地也。且秀水潆洄,自东而西,膏腴万顷,半村半市,亦天然沃壤。大勝公之后居此。大勝公与余祖大德兄弟。大勝公居银炉之梧桐埠,其后六世孙国祥公卜居沙窝。意者以此水秀而山清,地灵而人杰,豈徒欲更诸爽塏而已哉。
岁甲寅,吾族慨然起修宗谱,溯流窮源,百派千支,余不赘说。而沙窝万益翁亦持谱牒,参订世次,联属支派,以共登棃枣。余因是而卜银炉沙埚之兴也。其子若孙,诵诗诵书,以兆文明,则有黄裳元吉之應,而瓜蔓椒盈,绳绳蛰蛰亦当恒河砂数,不可纪極矣。
余故书此,以为后騐云。
时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甲寅岁
银炉 明河 禹 衡氏 撰
注:选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修本卷三。
序24 文演公迁义宁州杨源山序
汪公文演,讳明滔,海亭其别号也。豫宁之南有地曰梧桐埠,其先世居此地。清白家风,阖邑素著。公为凤生公长子,其弟有四。平日事高堂最孝,待同气不愧友,于家庭间人几无闲言。
迨年甫及冠,常有远志,以此地族盛人繁,难以久居,欲择地而居。滔自康熙年间,遂乃挈其属以来宁,卜居于州治之东曰安乡杨源山。
此地峰迴水秀,林木参差,公爱之甚,安之于是。乃相阴阳,度高下,构屋其间,渐置膏腴。不数十年,家声丕振。且念念不忘先世,谓吾旧邑不可弃也。复于族地植庐舍,创阡陌,俾后嗣子孙得寻流而溯源。故每岁家庙中合族会食,共举烝尝,历今百余年,犹竞竞奔走,以从事匪懈。
公元配叶孺人,继配向孺人,俱艰于嗣。复配熊孺人,淑慎温恭,连举三子。长曰芸,童年早世。二曰乾,三曰万,并属岐嶷。是时公已六旬,抚摩幼子,恩爱甚周,常顾而乐之。谓继起之有人耳。至七旬加四,无疾而归。卜葬于所居宅后凤形巳山亥向,至今术士称为吉穴。
噫嘻!公之为人也,文质相宜,华实并茂,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凡邻里乡党有争则倾囊相周,遇不平事辄毅然当之,以分曲直。尔时之贫者懦者莫不共仰其仁慈,咸服其义决也。
迄今瓜绵椒衍,已阅五世。公之缔造维艰者,皆继继承承,以缵述不替。此后起之贤无非公之盛德所致焉。
予与公家相距里许,世联姻好,得以备悉其芳踪,顷闻重修宗牒,窃叹公之才可以光前,公之德可以裕后,此固一时人杰,而不可不传也。因不揣固陋,为之略述其大概,以垂不朽云耳。
年家姻 愚侄芦坞 龚鸿甫 撰
注:选录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修本卷三
序25 脉滩汪氏重修宗谱自序
我汪氏之得姓也,始于鲁公,三世祖讳诵者,以王父名为氏。其肇自江左也。始于东汉龙骧将军、会稽令讳文和;其居止新安也,始于齐司马讳叔举;其以勋烈为世家也,始于越国公讳华。第七子岐王府法曹讳爽,递传十八世讳令祐,由黟迁休宁之隐冲。复传十世至奇公、义公,由隐冲徙居抱村,其上门则奇公之裔也。
我祖一槐公为奇公九世孙,曾游江右之武邑、巾口,遂居焉。传三世至高祖维墠公,居亦渐大。康熙丙申洪水为灾,家产田园漂没过半,先曾伯祖克庵及曾祖就堂始由巾口迁居义宁之脉滩。维时兄弟同心共济,经理生业,制田产,建屋宇,家声亦颇振矣。
溯自墠公以来,迄今八世,耕读相承,以养以教,生齿渐繁。而谱牒旷修多年,恐贻宗忘祖,亦宜加重订,以为尊袒敬宗收族之道。适武邑暨本州各族,均正有同心,遂会议州祠,并赉书至巾口、礼溪、建昌,勷兹大典,庶木本水源之宪,其在斯乎?夫武邑、义宁、建昌,虽地分三县,实流传一脉,盖皆出于爽公四世孙仁素、仁恭二公者也。而武邑巾口之区则又建与宁之分,分迁所由始者也。从其流以溯其源,世虽远而不远矣。
熙因披查老谱,敬加捡校,汇续近事,至星远未能同谱,只奉稿诣局,盖兢兢焉。惟求显扬先祖,明示后世,庶几合乎家谱之遗法焉。且念先人孝友开先,后昆益当加意亲睦,以守宗保世,不致遏佚前人之光,是熙之厚望也。
道光辛丑(即公元1841年)
墠公五世孙 兆熙敬止氏敬撰
序26、福公迁高荘序
我汪氏自焱祖始藉桐林,至五世曰寿甯福康。舊谱载寿居桐林,甯迁婺山,福迁高庄,康迁田坑,迄今迁徙不一。然按籍以稽,衍自寿甯康者,其郡县里居,未尝不可指数也。惟高庄之名莫觅其处。乾隆壬寅治谱于城,欲以系出焱祖者合为一牒,以见我祖之德泽绵长,子孙蕃衍,识迁徙之所由,知远近之所在,由本及末,辨昭穆而序尊卑,俾宗谊可笃。新建诸支,远莫能致,而通山、甯州既来,则寿甯康之裔同谱者已十之八九也。惟福之后未与,不免歉然。
逮九月初,有客来局云姓汪,居兴国高庄坂赤颜山下,徙自武邑桐林,舊有墨谱,元末燬于兵。今闻祖居修谱,據老碑清世系,特来访焉。乃阅其世系,福以上祖讳相符,询其世在八十四、五世昭穆相近,知非冒汾阳而妄拜者。予固喜之甚,因知谱不可以不亟修也。古人云,三世不修谱视亲属如路人,我汪氏自明万厯修谱后,至雍正甲寅始一續。时又极为简畧,同邑多未与。今将合谱焱祖之裔,而福公裔乃不招而至。其祖之灵耶,抑其人之念祖也。
予喜其有溯本寻源之志,而寿甯福康生为伯仲者,子孙集于一堂,共连一谱,豈惟我辈同心喜之,即四分之祖亦必欢然于冥冥中矣。
时民国元年壬子岁。
石桥支岁贡凤岗士全撰
注:本序选录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修本卷四
序27、东井宗谱舊序
余将治装北上,以前所业统宗正脈未竟,欲襄其事,遍布乃行。顷新建青岚宗家称,所系出武邑之桐林。而桐林分族又有邑东井诸宗,復命裔辈甄錄之,非侈美也。
以我唐银青光禄大夫端公濆,上系越国爽支之传,下開婺州判司迪公之统,其长子靖王焱始自金华石礅迁桐林,至四传曰康公者,仕至兵部侍郎,解组迁居田坑。又七传曰子旺公,改迁邑治东门。其先宋吏部侍郎曰伯彦,刑部主事曰弼,将侍郎曰澄,大理评事曰碧民盐运提举曰珍甫。而旺公之子曰昌宗,同知泉州,冠冕蟬聯,书香奕世。今耆老崇香、梁蓬等,怀祀越国之心久矣,买地一方,将輙择以构祠宇。適我宗裔等以修谱,偕至躍然欢,并烦余序以冠诸端。
予曰:谱所以合宗而敦倫,序以昭穆,劝惩攸寓,风化攸闗,非可以小故而忽之也。吾闻邑东井,室屋相比,子孙蕃硕,礼让雍雍。耕讀不辍,有宗长以倡道约束之于上,有房长以会義较量之于下,事无大小,咸得其平。毋敢以私妄烦县治。且戒其子孙曰:毋以众暴寡,毋以远间亲,毋以强凌弱。邑里推望族,而为首稱焉。虽然谱以綂宗者也,而所以明綂宗之義,以網纪之于上系,以正脉者也。而所以衍一脉之传。以秩叙之于下,则又在贤子孙之不忘而昌大其仁孝之风,不猶风于家,风于国,且风于天下矣。
是为序。
民国元年壬子岁
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尚宝司正卿、前云南道、监察御史、越国裔孙大坂都山 文辉 拜撰
注:本序选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修本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