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济圣 发表于 2010-6-23 17:46:09

请帮助解读——霞春的石牌忌

时                                                       思
      
                                                         
                                 高       高
                                 祖       祖
                                 妣       考
                                 曹       汪
         英   至            氏       十
         佑   正            五       二
         祖   岁            孺       致
         兴   在            人       政
         元   丁            尊       尊
         吉   亥            神       神
         资   二               五       三
         深   月               月       月
         昭   良               十       初
         显   日               九       七
                  第               日       日
         等   七               忌       忌
         立   代               辰       辰
                  孙

这是立在霞春的一块石牌,对于研究霞春汪氏的来源和历史有很大的意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希望宗亲们帮助研究一下,也许可以揭开霞春汪氏先祖来源和哪个支派的迷。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6-23 19:39:50

回 楼主(汪济圣) 的帖子

      永远思念祖先!
       高祖父汪十二(排行十二或者就叫十二),做过政界官员,卒于农历三月初七,我们尊其为神明;高祖母曹氏,排行老五,赠孺人称谓,卒于农历五月十九,后世尊为神明。   
       元代至正丁亥年(1347年)二月择吉日立碑纪念。
       第七世孙:英佑、祖俱、元吉、资深、昭显等敬立。



       这样解,不知道是否可以?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6-23 21:59:55

(一)碑文抄录应该说有错字,如“姚”应为“妣”,这里是指已故女祖。
(二)碑文撰刻也不尽都正确,如“高祖”与“七代孙”,称谓不符。再如“考”和“妣”与“七代孙”称谓也不符。碑文中“考”指“已故先父”,“妣”为“已故先母。七世孙称先祖不可称“考”和“妣”。不如称“先祖”更贴切。因“高祖”是确称,“先祖”则是泛称。
(三)“十二”是名,“致政”是字号,不应是指“致于政官”。其他方面,赞同寿杰本家的解读。

汪济圣 发表于 2010-6-23 22:42:59

回 1楼(汪寿杰) 的帖子

谢谢!你的解读。

汪济圣 发表于 2010-6-23 22:53:52

回 2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你好!谢谢你的解读,“姚”就是“妣”是我写错了。“汪十二”是名字,“致政”是不是号,还是代表其他意思?。
不过,我看应该按元朝时候的字眼来解释。
霞春汪氏,目前知道是由两个支派过来的,他们两个支派的第七代孙都没有石牌写的名字。
根据霞春鼎甲祖祠的对联:“鼎食钟鸣,念当年越国忠贞,代有文章垂国史;甲第蝉联,观奕祀婺源谟烈,家传诗礼溯源流”
大概是婺源县道安公的派下。

汪和云 发表于 2010-6-24 07:41:20

学习了

汪和云 发表于 2010-6-24 07:44:37

石牌:是否后人重修,立下此石牌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0-6-24 07:54:27

各位专家级指点很有水平。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6-24 09:15:20

回 4楼(汪济圣) 的帖子

元代的平民多以数字为名,或以文字与数字搭配取名。只有文人和官员才有正式的文字名,并配有字和号等,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这种现象多始于南宋,盛行于元朝,延用至明初。

      这个碑文的撰写者水平较低,也没有参照相关范例,所以这个碑文本身缺陷较多,乍看都是不伦不类。既不是显祖格式,也不象平民格式;既存前后称谓予盾,又缺失相关墓碑的词汇特点。

      关于墓碑的碑文款式,各地个性特点差异较大,但还是有其共性特点的存在。若注意观察,范例还是很多的。

汪寿杰 发表于 2010-6-24 11:23:01

回 4楼(汪济圣) 的帖子

“致政”不是字,也不是号,而是“致于政官”。我再次翻看了我谱,有很多做过官的祖先,均记载为“致政”,这一点不容怀疑。相对应的“孺人”有两种授予方式:一种是转赠,一种是赐赠。明清时期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致政”、“孺人”是对应的。 有“孺人”,则一定有官员。
       “高祖考”与“高祖妣”,觉得能够解释得清楚,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称谓的碑文,也没有见过有类似称呼的文章。真是太奇怪了。是不是后人根据回忆重新立的呢? 把“高祖考”、“高祖妣”分别看成是一种称谓,大家研究一下,可以吗?
       总体感觉,这不太像元代的碑文。水平实在太差,估计撰文人对碑文的掌握不是很熟悉。
       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令人费解!
      致政:(《汉典》)
         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郑玄 注:“还君事。”《国语·晋语五》:“ 范武子 退自朝,曰:‘……余将致政焉。’” 韦昭 注:“致,归也。”《淮南子·氾论训》:“ 成王 既壮, 周公 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 高诱 注:“致,犹归也。”《金史·宣宗纪中》:“御 登贤门 ,召致政旧臣赐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论》:“余王父与 汤公 同朝为言官,既老致政。”《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 子文 復请致政, 楚王 许之。乃以 得臣 为令尹,掌中军元帅事。”参见“ 致仕 ”。
      孺人:
       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详细解释
  1. 古代称大夫的妻子, 唐代称王的妾, 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明清 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旧唐书·后妃传下·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仪凤 中, 睿宗 居藩,纳后为孺人,寻立为妃。”《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棣 王 琰 有二孺人,争宠。” 胡三省 注:“ 唐 制,县王有孺人二人,视正五品。”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而于刑时劝公多宽恤,壬辰上积得上考,宋母先封孺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崔县尉 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当使他夫妻团圆,但只是 慧圆 还是个削发尼僧,他日如何相见,好去做孺人?” 清 冯桂芬 《陈君传》:“ 陈君 讳 瑒 字 子瑨 , 江宁 人……母 邹孺人 ,生母 汪孺人 。”
  2. 旧时对妻的通称。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左对孺人,顾弄稚子。” 唐 储光羲 《田家杂兴》诗之八:“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 宋 梅尧臣 《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诗:“孺人相庆拜,共坐列杯盘。”《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冯公 又问道:‘令孺人何姓?是结发还是再娶?’”

      基本概念
  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玺印。
  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
  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
  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的情形不多。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请帮助解读——霞春的石牌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