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和云 发表于 2010-4-25 13:27:51

汪姓来源我个人认为此说法正确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亮翁 发表于 2010-4-25 16:20:11

顶!

汪志林 发表于 2010-4-25 18:02:53

赞同本家忠于史实的汪姓来源

其实汪姓来源的传说版虽无太多考证,但也是姓氏来源的一种增彩

汪篪 发表于 2010-4-25 19:43:50

其实,我们倒愿意多看到几个有理、有据、有源、有流的汪姓来源说。胡氏不就有十四五个来源说么?众说纷纭,各有信仰,汪氏不会乱,天下不会乱。

汪志林 发表于 2010-4-25 20:12:31

关于出自漆姓,系古诸侯汪芒之裔
关于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
以及汪陶县(今山西山阴县)居者或以为氏等等来源,都有些自己的说法
但是对“颍川侯汪满”的认同还是主流,毕竟家谱记载的依据多些,为防千篇一律,还是需要多个来源学说支撑比较好

thwsf4571 发表于 2010-4-26 12:55:28

鲁成公次子以封地“汪”为名,其孙以祖父的名为姓,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既符合古代姓氏起源的依据,又符合古代姓氏产生的例规。所以我比较认可老谱上“食采于汪”的说法。

kingw001 发表于 2010-4-26 14:51:42

汪礼宝 发表于 2010-4-27 21:45:43

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
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
此说较正统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0-8-8 12:19:50

Re:我表异议  支持众谱之说

姬汪诞生,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为汪,遂以为名。 两掌有三道缓曲的线纹,合并看象篆体汪字,这种可能还是有的,当时以手纹取名的也大有例在。况且绝大多数史料皆记如此,如今质疑意义不大。

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姬汪受鲁襄公授鲁上大夫,食采颍川,称为颍川汪侯。“颍川”确有此地于河南,况且墓葬及子孙多代皆仕居于颍川周边,“食采颍川”的可信度应该是很高。为何偏信“食采于汪”呢?汪地今为何处?

依周礼鲁制,公孙之后须别姓,诵公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汪侯为汪氏鼻祖。汪侯若是以食采为名,此名之由来又有什么神祥之处呢?有何值得诵公引以为姓?若定要以食采为姓,诵公更当以己采为是,而不必以祖采为姓啊!

genbao 发表于 2010-9-5 16:13:26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汪姓来源我个人认为此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