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年前的一段谱话
潜怀敦睦堂清乾隆四十二年二修谱的一篇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岁壬辰,伦携老谱返徽。唔敬逢公裔天叙于祁门,建公裔景元于黟县,开国公铁佛裔宽、谦两学士于溪口。彼此各出老谱,悉待以家人礼至。谒云岚之墓,拜乌聊之冢,瞻大阪之祠。。。。。。俯伏下未尝不悲喜交集。时徽方开馆于苏郡阊门,约修统宗,伦应之曰:‘隔江千里,往返维艰,今之不能合修于吴会,犹昔之不能合修于东鲁也。。。。。。’”大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岁桂月哉生明颍川八十世孙明伦谨识
1、此谱序说明潜怀敦睦堂未应邀参修,甚为惋惜。
2、文中所指的时间“岁壬辰”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当年“徽方”修谱是否就是汪玑主修通宗世谱那次?
3、文中提到的三大支的族先贤天叙公、景元公、及宽、谦二公们的后裔仍居在徽州地区吗?
请问 长富先生能赐教吗?
回 楼主(汪篪) 的帖子
汪玑奉父命领衔修校通谱,始于乾隆三十四年,初版成于乾隆四十年,当时名曰《汪氏统宗谱》,开局于苏之吴会。后因故重整,终于乾隆五十二年完稿并批量成印,名曰《汪氏通宗世谱》。那次统修,对参修的数百上千的大小分支的祖脉,都作了通盘对照、理清和考证。实乃功德无量!如谱序:乾隆三十七年,您族世祖汪明伦为筹备二修宗谱,携老谱赴徽州寻根访祖并实地考察。先到祁门、黟县、休宁溪口等地访宗会谱,后又到了歙县云岚山和乌聊山拜谒祖墓,还到了婺源大畈拜谒宗祠。此时正遇徽州修校通谱之期,故受邀参于统修。多好的机会,可惜没有应允。遗憾!
我族(七十二世童六公支)也未参于乾隆中后期那次大统修。因此,有关秋一公(七十一世青阳始迁祖)祖脉的悬疑问题,自明嘉靖十五年创修宗谱至今,历时四百七十多年才得以解决。幸亏有童二公(七十二世伯祖)支族参于了那次统修,才使我在通宗世谱上找到了我族的祖脉。庆幸!
至于您问:汪明伦与徽州相会的几位三大派族裔的代表,那都是八十世左右的人,他们的后人肯定有在故地的。但具体在哪,恐难确定。 此复不知可否使您满意? 建议版主将此主题移送至安徽会馆或其他相应版块。
回 2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谢长富先生回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