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桥村:灵山秀水分外妖娆
<p><b>方桥村:灵山秀水分外妖娆</b> <br /><br />点击数: 91 <br /></p><center><script language="vbscript"></script>(2005-01-03 9:09:00) </center><br /><div align="left"> <br /><img src="http://www.cnluye.com//include/tp.php?id1=21008370&tm=图片&tab=新闻" width="300" align="left" /> <br /><br /> 在鄞东第三高峰“明阁楼”脚下,有一个坐北朝南的“V”字形山岙,山岙的两侧青山相依,四季常绿,中间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把山岙分成两半,而一座桥又把山岙连接在一起,由于此桥是连接岙内7个自然村的交通枢纽,因此,这座桥就被叫作“方桥”。以桥为名,山岙里的各自然村也就有了一个公用的村名———方桥。 <br /> 方桥村位于瞻岐镇中部,向东距瞻岐镇区4公里,向南距古城大嵩不到2公里,全村面积近7平方公里,是瞻岐镇陆地面积最大的村。这个村拥有山林6000多亩,耕田1500多亩,还有许多溪坑滩、河流及宅基地。全村由屯家浦、毛洋、山墩、下段、沿山、望岗墩和方桥7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470人。村民中张姓的数量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徐姓人口次之,约占十分之二三,汪姓居第三,占10%左右,其余还有许多人口较少的姓氏,如周、贺、毛、段、鲍等等。 <br /> 相传,方桥村形成于明代,约有四五百年历史。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方桥村所处的地方尚是一片汪洋,村口有一片很大的海滩。明时,从古城大嵩搬来几个张姓兄弟,他们分别落脚沿山、望岗墩和下段等地,以此发族形成自然村。从外地搬来的另一部分张姓人氏专驻屯家浦,汪姓人大多落户于毛洋。徐姓的祖先原是驻守在大嵩城“十八指挥”的一个朋友,他在一次海盗进犯时,被掳至大海中一孤岛,因他能写会算,海盗头目便让他管理账务。有一次,海盗倾巢到沿海抢掠,徐姓太公乘机搭乘一艘渔船逃离虎口。由于害怕海盗报复,他就躲避到方桥山墩居住。至此,方桥各自然村在明代大体框架基本形成,几百年来,村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br /> 流经村中的那条溪流叫“鹅颈江”,它是方桥人的“母亲河”。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 <br /> 据说古时东海龙王有一个非常顽皮的小儿子,经常惹事生非,龙王便罚他变为凡人,到明阁楼山峰附近的阮山寺做小和尚,取名佑明,并约定3年为期,如果改邪归正,方可回归大海。自从佑明小和尚进寺后,阮山寺的老和尚既为严父,又做慈母,在强制他遵守寺内清规戒律的同时,又教育他改掉顽性,弃恶从善,修得正果。不知不觉中,3年期限已到,小龙获准回归大海,临行前,他在寺边的玉泉沐浴现身,就在他施展龙身游向大海时,老和尚赶到,大喊“佑明回来”。因小龙和老和尚相聚3年感情深厚,每当老和尚喊一声,小龙必回头一次,老和尚共喊了18声,小龙回头了18次,直至游入大海。小龙所经之处就成了一条有18个弯头的河流,因弯曲如鹅颈,就称为鹅颈江。 <br /> 几百年来,方桥村一直是鄞东地区有名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隘口。村北的玉泉岭是大嵩滨海地区通往宁波的四大通道之一,由南往北,翻越玉泉岭,就可乘航船抵达宁波。玉泉岭上走亲访友的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使方桥成了一个中转站,增加了不少人气。玉泉岭又称狭石岭,快到岭顶的地方两旁垒着高高的石墙,使通道变得十分狭窄,因地势险要,只要在岭顶的隘口守一员猛将,就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明时,戚继光平倭寇曾派兵把守于此;19世纪,英军进犯宁波,此关也守有重兵。另外,岭下毛洋自然村设有军营,与民间人士建在山墩的小城门成犄角之势。上世纪40年代,日本鬼子入侵滨海地区,当地群众为防止鬼子从狭石岭进来,预先用石头把隘口垒上,还设置了许多射击孔,尽管未能挡住侵略者,但却充分体现了方桥群众的爱国思想和反抗精神。至今,狭石岭上尚存有部分城墙和枪孔,成为方桥人民勇于反抗侵略者的见证。1949年5月,解放军的一支队伍开进狭石岭,方桥群众大开禁门,夹道欢迎。方桥也就成了鄞县滨海地区解放最早的村之一。 <br /> 自古以来,方桥各自然村、各种姓氏群众和睦相处,世代以耕作和经营山林为主业。由于他们的耕地以土质贫瘠的山地居多,加上经营山林收入不高,方桥村人一直难以摆脱贫穷。 <br />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方桥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代居住在望岗墩山冈上的几十户张姓人家移民到了平原地带,住上了新居。因为要建造小岭头水库,屯家浦自然村村民也移居到了方桥村中心。2002年,毛洋村进行了大规模的退宅还耕,整村移民,通过移民新生土地150亩。近年来,方桥村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村人民,为改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作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建造了通往大嵩和瞻岐的两条水泥公路,解决了方桥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br /> 为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方桥村投巨资进行了电网改造,无论是生活用电还是生产用电,都实现了标准化。村里还配置了两台发电机,一遇停电便能迅速发电供电。同时,这个村还改造了有线电视网络,使村民们都能看上清晰的电视节目。目前,总投资50多万元的自来水改水工程正在实施,届时,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质量将会更好。2004年五一期间,一座占地面积达5亩、总投资约50多万元的村公园在村中心落成。公园里设施一流的老年人活动室真正成了老年人的游乐园,同时使广大村民在劳动工作之余,也有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br /> 在方桥村有一块“风水宝地”,这就是毛洋古村旧址。那里群山环抱,宛如一个未经雕琢的天然动物园。方桥村在瞻岐镇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拟在那里开发“灵山秀雨”生态居住区,目前已引起了上海、香港等一些大财团的关注。届时,方桥村的灵山秀水将更加妖娆! <br /> 下图一: 建在鹅颈江上的方桥 <br /> 下图二:建于清道光廿二年(1842年)的小城门是抗击英军的见证 <br /><br /><br /><img src="http://www.cnluye.com//include/tp.php?id1=21008370&tm=图片2&tab=新闻" /> <br /><img src="http://www.cnluye.com//include/tp.php?id1=21008370&tm=图片3&tab=新闻" /> <br />提供者: nbnjw <br /></div> 亭台楼榭,好风光! 很不错的地方。 力达:ERP造就70多位老板在鄞州区瞻岐、咸祥一带,提起宁波力达物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人们的印象就是这家企业很不简单。若再问哪里不简单,人们就会说,因为这家企业在这一带培养了70多个老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近日来到这家企业,十分健谈的力达公司董事长汪文平,介绍了个中究竟。
“ERP”,这个近几年才兴起的词语,在力达公司,已经运行了多年。正当很多企业家迟疑地认为“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时,汪文平早已在ERP中游刃有余,并且日进斗金了。宁波力达物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物流车,产品全部外销。一辆物流车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力达公司共有物流车品种30多个,涉及的零部件多达上万个,如何在生产环节科学合理地生产、管理、分配零部件,将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效益。十多年前,汪文平就意识到,常规的传统的用人工分配的生产模式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改革现有的生产模式,将车间解体,原来的一个个车间变成了一个个新的公司,由有条件、有能力、有技术的人领取营业执照自己当老板,力达公司则下单给这些企业,由他们进行生产配件、组装设备等相关业务。这样,配套企业越来越多,直至发展到了70多家。这70多家企业的老板,有很多都是原来力达公司的职工。
如此一来,力达公司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力达公司自身负责对这些配套企业的管理、下单,开拓市场及研发新产品等,70多家配套企业在力达公司的管理体系下订单开展生产。但是,那么多的配套企业,要管理好决非易事。爱好计算机网络程序的汪文平,设想着开发一个网络体系,将70多家企业串联起来,当有某型号的物流车外销订单下来时,可以将订单所需的零配件迅速地分解、计算并且分配给各个配套企业生产。1990年,他投入了100多万元,买来了486计算机,导入了ERP。但对系统程序的生搬硬套及IT业的不发达,使ERP系统最终失败。但汪文平并没有打消上ERP的念头。2000年12月17日,力达公司再次上了ERP,并开发设计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系统软件。如今,ERP体系已渗透到力达公司的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接受采访时,汪文平打开电脑,向笔者介绍了ERP的功效,他输入了1000台某型号物流车所需的内六角螺丝,计算机马上显示,共需170多个各种型号的内六角螺丝,并且,目前库存的内六角螺丝数量、这些内六角螺丝是由哪些配套企业生产、尚需下多少订单等资料一一显示。“要在以前,安排这样的生产可能需要好几天,还需要很多人,但现在只要我轻点鼠标,这些订单生产任务就全部可以传送到各家配套企业,则根据订单数到公司相应领取原材料,并开展生产,仅仅一秒钟,就能完成这些程序。”在这70多家配套企业中,家家都有计算机,并安装了力达的ERP系统。
从传统管理上解脱起来的力达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市场开拓上。从2000年开始,他投入五六千万元,花了三年时间研发电动物流车的心脏部件。2000年,他还在美国注册成立美国EP企业集团,负责物流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该公司的运作,直接跳过了从出口到美国进口商再到分销商等环节,使出口利润翻了3到5倍。
“企业发展至今,离不开银企合作。”汪文平说,“多年以前,力达的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企业急需资金买设备、发展配套企业,很多银行并没有支持。那时,是鄞州银行向我们贷款,从第一次50万元贷款开始,我们的企业也开始呈现跳跃式发展。” 至今,力达公司年产电动物流车3000多台,销售2亿元,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发。 电动物流车,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呀! 我是来打酱油的http://pimg.163.com/club/newclub/images/PP3.gif
http://qb.lqualyn.com/images/sigline.gif
防辐射服真的管用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