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支56世道安公传
本支69世蒋公传
接上图
接上图
行派
本次新编行派
新增本支行派有违背祖宗之意,那有从86世改起的,我们祖宗也要更新.别发了,本人是惠公裔孙...我只是建议罢了...据年代推测蒋公为65世,不为69世,汪蒋公生于公元1056年,56世道安公生于公元827年.期间229年不可能有13代,具体查清平阳王汪公道安公世系,百度汪氏网即知.造屋厦汪氏宗堂气势磅礴,我光顾过...我只是个人意见,无它,告诉你家门我是新塘张氏半子.QQ121814458.可否聊聊天
1、 谢谢三水居士的见解,我会向族中长辈反映您的真知灼见。
2、对于行派的看法,居士所言极是,本人深表赞同。新编行派应该是续后面的,而不是改前面的。为了统一行派,更改前人编排的做法,值得商榷。
3、对于229年能不能繁衍13代,我倒是不大赞同您的说法。古人结婚早一些,229年繁衍13代的可能性是有的。
4、本贴上传的内容,我并未深入研究,都是照搬已有家谱,请见谅,也欢迎不吝赐教。
你所言及是,尚不知你何字辈的,听祖宗传流我们都是下湾迁居的...我们都是同宗共祖的.只不过探讨而已....
阳新县造屋厦庄汪氏宗堂简介
一
阳新县造屋厦庄汪氏宗堂始建于光绪末年,百年宗堂风骨,历经世事沧桑,横跨大清至今三个朝代。
当年,宗堂只准备建造一重六献厅,后来祖人觉得本庄族兴丁旺,建六献厅不大相称,于是临时更改计划,建成八献厅。至今,走进八献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两根柱子与其他六根略有不同,依稀可以感受到祖人当时的壮志豪情。
上重建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上重竣工不久,因砍树不慎,树倒撞击墙体,导致上重整体向左倾斜。1957年族人建仓库支撑上重墙体,确保上重稳定。上重整体倾斜非常严重,却近百年不倒,实为一奇。
宗堂虽然有了上下两重,但是建造格局不能形成体系。直到1992年,族人在没有做好准备,缺乏财力支撑的情况下,仓促建造了戏台。
二
2007年春,一场罕见的大雨冲倒了支撑上重的仓库,失去支撑的上重和质量欠佳的戏台均面临垮塌的危险,年久失修的八献厅也同样千疮百孔。
宗堂,既是追思祖功宗德,承载春祀秋尝的精神殿堂,又是教化子孙,凝聚族人的活动中心。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本庄各房头人丁兴旺,然而宗堂却破旧不堪,让人目睹心伤,愧对列祖列宗。
是年**月,族裔承孝和本庄长老几经聚首商榷,认为适逢盛世,应该团结族人,重修宗堂。
三
10月22日,全庄叔侄大会召开,众人决定,推举族裔大华为首,重修宗堂。随后,宗堂修建监筹委员会、理事会成立,拆建上重、维修八献厅、重建戏台、新建门楼等四个工程项目确定,建造管理措施拟定。
2008年元月10日,工程奠基。全庄121户,305丁在大华、祖鹏、祖亮、祖法、大富、承地、祖家、祖辉、训仁的带领下,拉开了宗堂重建的序幕。
2008年8月28日,规划的四个工程项目竣工。门楼流光溢彩,戏台功能齐备,八献厅傲然屹立,上重庄重肃穆,修葺一新的宗堂阔大巍峨,厚重古朴,古韵时风交融,雄甲一方。
屋下叔侄精神为之振奋,宗堂的凝聚力立刻显现出来。八献厅与戏台之间还有一块空地,宗堂上下难以连成一体,众叔侄强烈要求再接再厉,建造六献厅,以连接八献厅与戏台,贯通上下,完善格局。
2008年9月26日,宗堂修建监筹会、理事会、本庄长老一致通过建造六献厅之提议。
宗堂重修的二期工程于2008年10月30日展开,2009年5月6日竣工,建造项目包括新建六献厅、拆建厨房、雕塑神龛。六献厅与时俱进,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六根厅柱植入墙体,在大厅内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四
宗堂重建工程的完成,是本庄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它不光使祖上的神灵得到安宁,使族人有了缅怀先祖的好处所,更在继承老堂风骨,塑造新厅气韵的同时,激励了本庄全体叔侄,建设了和谐文明、团结进取的大家庭。重建过程中,全庄叔侄秉承先祖的豪情和志气,抱着再创辉煌的决心和信心,精诚团结,一呼百应,踊跃捐资,竭诚出力。
资金募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红丁出资,募集资金**元,一部分是自愿捐款,募集资金**元,合计**元。其中个人最高出资**元,家庭最高出资**元。出资者既有古稀长者,又有天真孩童,既有名士踊跃奉捐,亦不乏巾帼赤诚倾囊。
宗堂重建工程历时两年,全庄叔侄积极参与,各项用工一派即到,共计义务投工**个。领头人大华家住县城,食宿不便,依然不畏严寒酷暑,坚守一线,日夜谋划,殚精竭虑,现场指挥,身先士卒。祖鹏和大富、祖法等七位房长理事通力合作,互相协调,克已奉公,夜以继日,任劳任怨。诸君的精神美德,当为本庄典范,千秋传颂。
五
有云,建宗堂乃报功崇德,缅怀先祖,激励后昆之盛事。本次宗堂的重建,实为本庄人文昌盛,和谐美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征,我等叔侄定当撷先祖之英德,获祖先之庇佑,拓心胸,长族史,戮力同心,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奋发有为,为族之繁荣昌盛倾心尽力,立德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