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abba 发表于 2009-3-21 13:27:43

龙门汪氏祠与兴教奖学

龙门汪氏祠与兴教奖学



■王少春张玉祥

  


  龙门汪氏宗祠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两次重修,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两层两进厅,土木结构,四梁扛井,七柱全缝。厅里神龛古朴典雅,有木刻金字楹联15副,匾额60多面,植有绿树鲜花,为回廊式、花园式祠堂,居全县宗祠之首。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起源地在山西平阳郡,历史悠久。东晋时曾一门两宰相,南唐时曾九子占鳌头,65世翰林学士汪藻居婺源,曾六代十进士。汪藻著有《浮溪集》录入《四库全集》的原木刻版本。唐越国公华公祖孙五代九封侯。龙门汪系的鼻祖汪公乃鲁成公支子(即庶子),源头在徽州(今安徽歙县),后裔迁江西婺源,又迁居皖城,传到80世,汪翰辅佐明太祖入闽征陈友定有功,被皇帝授予武略骑尉,命他驻卫延平(今南平),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红牌定居永泰县大洋高盖山下龙门,迄今600多载,发展至2万多人,多分布于永泰、闽清、古田、闽侯、福州、南平、三明及港台、东南亚等地。

  近代的龙门,名人贤士层出不穷,从民国起有任县长、将军、团处级以上40多人。其中有为国捐躯的英烈,如汪齐金同其堂弟汪齐善服役,1894年参加中法马江海战,壮烈牺牲,其英名刻于马江海战烈士墓碑;汪子祥曾任福鼎、宁德警察局长,秘密参加中共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时率部起义,迎接解放军进城。有中科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汪子春,其业绩被载入《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词典》;有一家两博士的汪相波,原籍永泰龙门,迁居闽清,又移居南洋汶莱国,毕业于英国林肯法学院,法学博士,现任国际律师;其弟汪启虎,日本东京筑波大学法学硕士,电机工程博士,现居日本。

  龙门汪氏为何人才辈出?祠内有一副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对此作了诠释。汪氏宗祠不仅是祭祖会亲之所,而且对弘扬先进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他们建立了汪氏宗祠理事会,将兴教奖学写入族规,设立汪氏教育基金会,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予以奖励和慰问,对特困生给予资助或无息贷款。按惯例,每年汪氏宗祠理事会和教育基金会都会组织报喜队,给考上大学的族亲子弟报喜。彩车队伍由祠堂出发,一路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给考上大学的学子送去奖学金、助学金。然后组织他们到汪氏家族祠堂拜祖感恩,教导汪氏子孙后代们莫忘祖先,奋发图强,报效家乡。此举旨在激励后生见贤思齐,奋发向上,使整个村庄兴学重教蔚然成风。

来源:《福州晚报》[http://fzen.fznews.com.cn/fzwb/20080719/GB/fzwb^9849^18^WBA1819003.htm

汪仕林 发表于 2009-4-7 17:58:18

据说,龙门汪是爽公系的,从婺源大畈迁移走的,与山东临清汪和我们都是一支,如果有世系表,请发来或通知我一下,谢谢

大风 发表于 2009-9-20 14:53:27

作者:郭永仙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9-11 22:13:46   

树一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旗帜
   ——记大洋龙门汪氏祠堂系列活动


  金秋送爽,艳阳高照。9月11日,对于大洋龙门汪氏乡亲来说,是一个盛大节日。一年一度的祭祖与奖学活动在这个收获季节里举行。
    历来重视教育的永泰县大洋镇汪氏家族宗祠理事会,专门成立了汪氏教育基金会,利用家族祠堂为平台,举办拜祖、恳亲、奖教兴学、传统文艺演出活动。今年,更是迎来了汪氏子弟高考录取率最高的一年,汪氏子弟考取大学本科24人,还出了永泰县高考理科状元。
     龙门汪氏历来尊师重教,今天,在庆祝第23个教师节座谈会上,龙门汪氏教育基金会对龙门三所小学老师进行了表彰,并发放奖教金和节日慰问金。先期已为考取大学的汪氏子弟发放了奖学金。
     汪氏家族宗祠以宗祠为阵地,以亲情为纽带,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地结合起来,开展尊师重教文化教育活动,教导子孙后代学有所成,莫忘祖先,学会感恩,报效桑梓,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汪乐志祥 发表于 2011-2-22 10:22:47

汪氏家族宗祠以宗祠为阵地,以亲情为纽带,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地结合起来,开展尊师重教文化教育活动,教导子孙后代学有所成,莫忘祖先,学会感恩,报效桑梓,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门汪氏祠与兴教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