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不叫家谱的家谱
在大别山腹地,有个风景如画的山里小镇,叫来榜镇。来榜镇以前隶属潜山县,明清时叫上青,民国时建制设立岳西县。西门接公第十八世孙惟厚公,于明末自休宁钟泽来到这里,因闯献起义不得归,安家于此。自此惟厚公裔孙在这里生息繁衍,或耕或商,现已达四千多人。
几百年来,历清至民国,惟厚公裔孙丙承先志,追根溯源,六次修辑谱牒。首次是嘉庆十年,次是道光二十四年,三次是同治十三年,四次是光绪三十一年,五次是民国二十二年,六次是一九八七年。我说的就是这第六次。
八七年正当改革开放早期,经济日见繁荣,但当时山里的政策和思想都还比较保守。族人鉴于祖先修谱每三十年修一次,当时离民国修谱已五十六年了,修谱之事更显得急迫。
族人推举汪东汉.汪良达.汪英明.汪良芳.汪良水等负责修谱。但当时大张旗鼓地公开修谱必然会若来不必要的麻烦,诸公商议:决定把修家谱改成修家誌。因为当时正掀起修县志地方誌的热潮,“家誌”和“家谱”比起来,好象少了“封建的东西”,更具有“时代气息”,因此,就诞生了第一部叫“家誌”的家谱。这次修谱,惟厚公世系,尚派一十二支系记叙祥备,完成了一十九卷共二十本。首卷.卷二,著谱叙,录老谱《颖川论》《平阳考》.《汪茫辩》《叙祖墓记》《世系录.》《嫡传世系》原谱叙.原叙原议等二十一篇,著家训..宗派.迁考等,使我族来胧去脉,目之了然。
因当时条件限制,早年外迁已失去联系的宗亲无法查询,所以远迁陕西.浙江等地的外迁宗亲未能参加修谱。(望迁陕西.浙江等外迁的宗亲能和我联系)这次修谱因条件限制,时间仓促,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但我们仍然要感谢当时发起修谱和负责修谱的以及为修谱做过贡献的人们,他们为我族解放以来第一次修谱,使我谱得以传承,并激发了宗亲爱族.爱家.爱国的思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族将永誌不忘。
不论是家谱、家志、家录,能传承下来都是好事。 "但我们仍然要感谢,他们为我族解放以来第一次修谱,使我谱得以传承,并激发了宗亲爱族.爱家.爱国的思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族将永誌不忘。"
感谢当时发起修谱和负责修谱的以及为修谱做过贡献的人们 是啊,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听老辈说当时确實很难,现在看起来也很了不起。 能够传承的家志、家录.家乘都是值得叫好的事
感谢当时发起修谱和负责修谱的以及为修谱做过贡献的先辈! 另:第十九卷是爽公——道安公.—濆公.—中元公—元凤公—----长达公—井里公——志胜公世系,这支人口大部分外迁,现在岳西不过十家人家,八七年与我支合修。我在谱碟世系中发的岳西另一支爽公支系就说的是这支,那里有这支的详细资料。 感谢当时发起修谱和负责修谱的以及为修谱做过贡献的人们。 难能可贵。。。 能不能把其他的资料都发上来 引用第8楼一只土老猫于2009-02-19 09:37发表的:
能不能把其他的资料都发上来
宗家你好!谱牒世系栏爽公支系岳西爽公支系有我支的祥细世系资料。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