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本家:感谢大家的厚爱!舒城汪氏宗谱主要结合桐城三安、九华长陇、巢湖、舒城汪氏宗谱编攥而成,这几支谱系十分相近;在编纂过程中,曾得到过很多本家的支持,或电话联系,或实际走访。尤其是宗谱二,主要考查舒城汪氏的渊源,本人化了一些心血。绒公后裔分布众多,请各位多多指教!
好资料!
雨阳辛苦了,
雨陽本家:你的加入,使得家譜資料更加充實。
45世:达,世华公三子,字德远,袭封上柱国。配葛氏,生子二,曰:处哲、处惠。公享年五十七卒,葬渠府北二十里。
46世:处哲,达公长子,并州牧,敕赐历阳庄,藏衙后,配鱼氏,生子一 ,曰:最。
46世:处惠,达公次子,镇守陕西巩昌。
47世:最,处哲公子,藏孔坑,配梁氏,生子一,曰:子贵。
48世:子贵,最公子,和州太守,配宋氏。
???
.
雨阳先生:
您好!辛苦了.我看了您写的"世系表",有几处写到"迁太湖",感觉不准确.如第64世敦礼公生子三:隆旌璞(迁太湖).实际上是他们的后裔,有一部分迁到太湖定居.就是他们的后裔迁到太湖,也是十几代以后的事.对于世系,还是应以老统宗谱或者同宗谱谱为据.即使是支谱,也还不能完全作为依据.因为有的支系,过去修支谱时,搞不清楚自己的祖先从何时何地迁到居住地,迁祖的父亲是谁.因而,就把始迁祖接到某一祖先的膝下.我们太湖就有这种情况,大文公支首修支谱时,就把大文公接到第65世璞公膝下,普相公支首修支谱时,把普相公接到第64世隆公膝下.这种现象,在全国还比较普遍.根据我们现在的考证,可能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元朝统治时期,不准汉人修谱;二是我们的祖先迁到居住地后,很长时期(我们太湖大约十代左右)没有修谱;三是到明朝回乱时期,民间典籍谱牒普遍被焚毁.大多数支系是在清朝康熙以后才正式修谱,相隔数百年后修谱,没有老谱作依据,
又无人知道始迁祖是何人之后,到底是何时从何地迁出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有往上续接.因此,许多支系中间断了十几代.这是我们太湖的实际情况,不代表其他地区也是这样,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地区的缩影,说明不是个别现象.网上公布的世系表,对于各支参考互证,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一定就是非常准确的,还是要进行论证才对.我的意见,不一定对,仅供您参考.
太湖县汪氏第98世:汪树芬
2008.12.12
...................................................................................................
68世:佑颐,范公子,生子一,曰:倬(迁河南新乡)。
再往后谁有?
62世:元龙,惟厚公长子,字世显。配吴氏,生子一,曰:绒。
63世:绒,元龙公长子,字德起,官至宣德郎,配朱氏,生子五,曰:玑 、璇、 珠、敦诗、淡。(一曰生子五:敦主、敦礼、敦旦、敦诗、敦淡)
64世:玑(一曰敦主),绒公长子,不显。
64世:璇(一曰敦礼),绒公次子,发解进士。生子三,曰:隆、旌、璞。璞迁太湖。
64世:璇(一曰敦旦)绒公三子。生子三,曰:旗、旆、玠
64世:敦诗,绒公四子,字华阳,官至承德郎。配孟氏,生子三,曰:粲、垢、垧
64世:淡(一曰琰),绒公五子,字华远。配薛氏,生子二,曰:程处、十二。
65世:程处,淡公长子。
65世:十二,淡公次子,字元臣,为丹阳令,配夫人金氏,生子一,曰:士元。
六三世 绒 字子强,一字明德,号青山居士。居鳙溪大畈。治《春秋》。娶朱氏,生子三敦礼敦旦敦诗
六四世敦礼生子三隆旌璞
六四世敦诗与父世治《春秋》。生子三璨琰璋
六五世 璨 生子一希关
琰 迁鄱阳瓦屑坝。兄弟仍居婺源大畈。生子二程处十二
六六世十二又名泗泽,字潮清。宣和七年生。娶洪氏生子一士元
请问有知道的本家,上面哪一个谱系才是正确的??此处的关键是敦诗公和琰公到底是父子还是兄弟??
雨阳用心,舒城谱成.
谢谢雨阳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