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27 16:41:01

我一连看了好几遍,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这篇《汪氏统宗正脉序》是出自“二人之中”的何人之手?诸位本家和 王剑辉先生有无更确切的文献资料来认定呢?
             请教了,谢谢大家!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27 18:10:20

回 9楼(婺源王剑辉) 的帖子

建议“婺源王剑辉”先生,认证《汪氏宗亲网论坛》,成为“认证会员”,以便更好地“研究交流”!
      看王先生的发帖——笔触老道简洁,思路清晰明了,造诣不凡,很有水平!欢迎您“认证”,加入这个大家庭中来!

婺源王剑辉 发表于 2011-10-27 18:16:54

回 10楼(汪根远) 的帖子

张撰可能性不大,一:张从没在婺源任职,这与内容不符,二:张"自署"与史实不符,因为按自署年间,他已当首辅多年,再则据<<行实>>载:"万历四年十一月以一品九年考满,加进左柱国,进太傅",已是正一品.而谱中"赠太师"之语明显画蛇添足,
所以个人认为应是朱衡所撰,另外汪文辉与朱衡同属清流君子,名望贤良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0-27 20:00:39

回 12楼(婺源王剑辉) 的帖子

谢谢王先生的回复!领教了!辛苦您了!再谢!

汪宏章 发表于 2011-10-27 22:31:29

回 12楼(婺源王剑辉) 的帖子

确实为大家之言。

九华星云 发表于 2012-5-19 22:40:11

                     主楼、四楼、七楼《汪氏统宗正脉谱序》三个版本之 句读与比较

                              (红色字为前两版本的差别之处,后一版本有更多不同)

       (主楼版)生民之族,汪氏为盛;汪氏之族,新安为盛。粤自帝符启运,姬历昌宗,以迄颍川,汪氏之发祥为甚远。汉龙骧文和迁江南,齐司马叔举入长安,以及越国公华之保障其扬烈,为莫兢越国,以保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地归顺于唐,殁为神明,烈祖厥子若孙之裔布天下,功德隆而子姓硕。
       汪姓之盛有自来矣,历十三传,唐兵马使道安镇婺源,二子银青,源居环珠,濆居大坂。源之后,以尚书泽民、学士藻、状元应辰显;濆之后,以端明立信、春坊叡、院判同、方伯如进、都宪如奎、舜民、冡宰如宏、尚书如玄锡、副使如思显,迨今簪缨甲第,振振绵绵。
       而新安之汪,遂甲于江之南北矣,族大则支蔓,而势益涣。谱也者,所以能联其势之涣,而合其族之大者也。此汪氏之谱,不容以无作也。而作自徽婺大坂者,以方文献之足徵,耆德公论之所萃者也。谱自春坊公创修之,纪录覈而书例,审昔人所谓家之谱,犹国之史者,可信从矣。继若止斋、若静轩、若东峰、续而传之。
       然谱未及统、统未及备矣,今裔俊中山云程纠族彦鹿冈鸿儒,曰象贤、曰潘、曰鋙、曰震卿等协心校集,见诸梓行。上由颍川以溯其本始之所自近,自新安以及九州之衍派,皆为系图著世,类聚统以会于一。谱以统宗名,盖取礼制大宗各祖之义,而与各谱其宗者不侔也。宗以正脉名,盖取春秋嗣统谨严之义,而与冒录其宗者有别也。是谱作而昭穆、序伦纪正、木本水源之念。以之由然而与仁孝亲睦之意,以之蔼然而洽,上有以观祖功宗德之光,下有以绩云衱脉络之统。
       厥惟盛哉,谱成,族子都山、文辉以进士铨司公正挟谱之京,请余序,余筮仕宰婺治,常以仁里嘉汪氏族也,时诚斋公致政,冡宰教命,拜通于家,继于历仕吏部,公多为之造就也。今中山子乃冡宰公之胄,而族之诸郡后,皆吾治邑之子弟也,巨室世臣,幡然感念。而世籍家声,闻见尢悉,因乐为之序。
       若其有关于理道之大者,奚俟余言,方今圣天子究心、隆古之治,而风动协和之化,靡不由天克谐孰叙者,以为之先苟,执此而上焉之。将心普勅多方俾万姓之承式,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是矣,岂独为汪氏之谱云乎哉。
                           
      时   万历丁丑年仲春之吉
      赐进士第 光录大夫 柱国少师 赠太师 礼部尚书 华盖殿大学士 知制诰经筵官 国史总裁 湖广泰岳 张居正 拜撰
-----------------------------------------------------------------------------------------------------------------
       (四楼版)生民之族,汪氏为盛;汪氏之族,新安为盛。粤自帝符启运,姬厯昌宗,以迄颖川之命氏,其发祥为甚远。继汉龙骧文和迁江南,齐司马叔举入长安,以及越国公华之保障其扬烈,为莫能竞越国,以保有歙宣杭婺睦饶六州之地归顺于唐,没为神明,列祖厥子若孙之裔布天下,功德隆而子姓硕。
       汪氏之盛有自来矣,历十三传,唐兵马使道安镇婺源,二子银清,源居环珠,濆居大坂。源之后,以尚书泽民、学士藻、状元应辰显;濆之后,以端明立信、春坊壑、院判同、方伯如进、都宪如奎、如舜民、冢宰如鋐、尚书如玄锡、副使如思显,迨今簪缨甲第,奕叶绵绵。
       而新安之汪,遂甲于江之南北矣,族大则枝蔓,而势益涣。谱也者,所以聊其势之涣,而合其族之萃者也。此汪氏之谱,不容以无作也,而作自徽婺大坂者,以世族文献之足征,耆德公论之所在也。谱自浯村春坊公创修之,记录核而书例,审昔人所谓家之谱,犹国之史者,可信从矣。继若止齐、若纲轩、若东峰、继而传之。
       然谱未及统、统未及备也,今裔后中山云程纠族彦鹿冈鸿儒,曰象贒、曰潘、曰铻、曰震卿等协心校辑,见诸梓行。上由颖川以溯本始之所自近,自新安以及九州岛之衍派,皆为之系图着世,类聚统同以会于一。谱以统宗名,盖取礼制大宗合祖之义,而与各谱其宗者不侔也。宗以正脉名,盖取春秋嗣统谨严之义,而与*录其宗者有别也。是谱作而昭穆、序伦纪正、木本水源之念。以之油然而与仁孝亲睦之意,以之蔼然而洽,上有以觐祖宗功德之光,下有以续云祁脉络之统。
       厥惟盛哉,谱成,族子都山、文辉以进士铨司工政挟之京,请余序,余筮仕宰婺治,常以仁里嘉汪族矣,时诚齐公致政,冢宰教命,拜通于家,继余厯仕莅部,以修公政多公为之造就也。今中山乃冢宰公之胄,而族之诸俊,皆吾治邑之子弟也,巨室世臣,憣然感念。而世籍家声,闻见犹悉,因乐为之序。
       若其有关于理道之大者,奚俟余言,方今圣天子究心、隆古之治,而风动协和之化,靡不由于克谐敦叙者,以为之先旬,执此而上荐之,必普勒多方俾姓为之程序,所谓人人亲其长,而天下平者在是矣,岂徒为汪氏之谱云乎哉。

       峕       皇明隆庆更午年孟冬之吉
       赐进士第 资德大夫 正治上卿 太子少保 工部尚书 吉江万安镇山朱衡书
----------------------------------------------------------------------------------------------------------------------
       (七楼版)生民之族汪氏为盛,汪氏之族新安为盛。粤自颍川以名为氏,继汉(龙骧)文和迁江南,齐司马叔举入长安,以迄越国公华之保障其扬烈为莫兢越国,以保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归顺于唐,没为神明,烈祖厥子若孙之裔(遍)布天下,功德隆而子姓硕,汪姓之盛有自来(由)矣。
       历十三传(至)唐兵马使道安镇婺源,(共有子三)二子银青,源居环(应为还)珠,濆居大畈。源之后以尚书泽民、学士藻、状元应辰显;濆之后以端明立信、春坊叡、院判同、府尹翔、方伯进、都宪奎、舜民、冡宰如鋐、尚书如玄锡、副使如思显,迨今簪缨甲第,奕裔绵绵。而新安之汪,遂甲于江之南北矣,族大则支蔓,而势益涣。
       谱也者,所以联其势之涣,而合其族之大者也。此汪氏之谱,不容以无作也。而作自徽婺大畈者,以世族文献之足证,耆德公论之所萃。谱自浯村春坊公创修之,纪录核而书例,审昔人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史者,可信从矣。继若止斋、若烱轩、若东峰、续而传之。然谱未及统、统未及备也,今裔俊中山云程纠族彦鹿冈鸿儒,都山文辉、翼斋象贤、潘承光等协心校辑,见诸梓行。
       上由颍川以溯本始之所自近,自新安以及九州之衍派,皆为之系图著世,类聚通同以会于一。谱以通宗名,盖取礼制大宗合祖之义,而与各谱其宗者不侔也。宗以正脉名,盖取春秋嗣统谨严之义,而与冒录其宗者有别也。是谱作而昭穆、叙伦纪正、木本水源之念。以之油然而兴、仁孝亲睦之意,以之蔼然而洽,上有以觐祖宗功德之光,下有以绩云礽脉络之统。
       厥惟盛哉,尚宝司卿,都山汪文辉,以封王復,命挟之京,请余序。余观风察婺治,常以仁里嘉汪氏族矣。矧。明时春坊、院判、冡宰、尚书、都宪诸公,勋猷策主而德教垂世者,殆彰彰也。今中山子逎冡宰公之胄,而族之诸俊,皆吾治邑之子弟也,巨室世臣,幡然感念。而世籍家声,闻见尤悉,因乐为之序。
       若其有关于理道之大者,奚俟余言,方今圣天子究心、隆古之治,而风动协和之化,摩不由于克谐敦叙者,以为之先苟,执此而上薦之。将必普勅多方俾万姓为之承式,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是矣,岂独为汪氏之谱云乎哉!

       时    万历己卯岁仲春吉
       赐进士第 光録大夫 柱国少师 太子太师 华盖殿大学士 兼礼部尚书 知制诰经筵官 国史总裁 江陵张居正 拜撰

汪祚德 发表于 2013-1-2 17:13:47

        这篇序可以肯定是镇山—朱衡所写。
这里面有一段话已经表明了作者身份及当时的情景:“族子都山文辉以进士铨司工政,挟谱之京,请余序。余筮仕宰婺治,常以仁里嘉汪族矣,时诚斋公致政,冡宰教命,拜通于家,继余历仕莅部,以修公政多公为之造就也,今中山子,迺冡宰公之胄。而族之诸郡俊,皆吾治邑之子弟也,巨室世臣,幡然感念。而世籍家声,闻见尤悉,因乐为之序。”
        这段记载中,说明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1、都山汪文辉挟谱之京,请朱衡作序。
        2、“余筮仕宰婺治,常以仁里嘉汪族矣,”表明作者曾为婺源治官。

       朱衡 (1512一1584) 字士南,号镇山,万安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以进士及第,先后任尤溪、婺源知县。惜民务实。迁刑部主事,分掌福建、山东等省刑案参驳、处理,晋升郎中。后又出任福建提学副使,不久擢升山东布政使。嘉靖三十九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其时山东百姓缺粮,即上疏暂停商禁,允许外地转运粮粟至灾区,以救饥民。商运暂开后,又打开青州以西道路,堵截商运中奸人暴利。事成,召为工部右侍郎。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居正十六岁中举人,又颇受湖广巡抚顾璘赏识,说他是“国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 院编修。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从张居正之简历看,他显然没有在婺源任过职。故此,可以肯定这篇序言不是他所作。
       那么,为何《汪氏通宗世谱》会出现如此纰漏呢?       《汪氏通宗世谱》堪称汪氏谱牒之航母,是因其支系涵盖比较广泛,涉及内容比较细致、深远。但是,该谱都是源于各个支派的原有旧谱,是合并而成。有的支谱出现的错漏,合成之时没有很好的审核和考究。如此错漏还涉及到齿录,传记等。

       通过明隆庆四年(1570年)《汪氏统宗正脉》谱序,可以了解,此谱涵盖了江西吉安市汪氏谱牒。据另一谱序介绍,象贤公就是专门分管吉安这一块内容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它将填补了《汪氏通宗世谱》的空白,成为吉安一带汪氏宗亲寻求先祖资料的港湾。

汪祚德 发表于 2013-1-2 17:34:50

汪氏统宗正脉原序

生民之族,汪氏为盛;汪氏之族,新安为盛。粤自帝符启运,姬历昌宗,以迄颍川(之命),汪氏之发祥为甚远,汉龙骧文和迁江南,齐司马叔举入长安,以及越国公华,之保障其扬烈,为莫兢越国,以保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地,归顺于唐,殁为神明,烈祖厥子若孙之裔布天下。功德隆而子姓硕。汪姓之盛,有自来矣。历十三,传唐兵马使道安,镇婺源,二子银青源居环珠,濆居大坂。源之后,以尚书泽民、学士藻、状元应辰显;濆之后,以端明立信;春坊叡;院判同;方伯如进;都宪如奎、(如)  舜民;冡宰如宏;尚书如玄锡;副使如思显,迨今簪缨甲第,振振(奕叶)绵绵。而新安之汪,遂甲于江之南北矣。族大则支蔓而势益涣。谱也者,所以能联其势之涣,而合其族之大者也。此汪氏之谱,不容以无作也。而作自徽婺大坂者,以方(世族)文献之足徵,耆德公论之所萃者也。谱自(浯村)春坊公创修之。纪录覈而书例审。昔人所谓家之谱,犹国之史者,可信从矣。继若止斋、若静(纲)轩、若东峰续而传之。然谱未及统,统未及备矣(也)。今裔俊中山云程纠族彦鹿冈鸿儒,曰象贤、曰潘、曰鋙、曰震卿等协心校集(辑),见诸梓行。上由颍川以溯其本始之所自近,自新安以及九州之衍派,皆为(之)系图著世。类聚统(同)以会于一谱。以统宗名,盖取礼制大宗各(合)祖之义,而与各谱其宗者不侔也。宗以正脉名,盖取春秋嗣统谨严之义,而与冐(古同“冒”)录其宗者有别也。是谱作而昭穆序(叙),伦纪正木本水源之念。以之由然而与(兴)仁孝亲睦之意;以之蔼然而洽上有以观(觐)祖宗功德之光、下有以绩云衱(仍)脉络之统。厥惟盛哉,谱成,族子都山文辉以进士铨司公正(工政)挟谱之京,请余序,余筮仕宰婺治,常以仁里嘉汪氏族也(矣),时诚斋公致政,冡宰教命,拜通于家,继于(余)历仕吏(莅)部,(以修)公(政)多(公)为之造就也,今中山子,乃(迺)冡宰公之胄。而族之诸郡(俊)后,皆吾治邑之子弟也,巨室世臣,幡然感念。而世籍家声,闻见尢(尤)悉,因乐为之序。

若其有关于理道之大者,奚俟余言,方今圣天子究心隆古之治,而风动协和之化,靡不由天(于)克谐孰(敦)叙者,以为之先,苟执此而上焉之。将心(必)普勅多方,俾万姓之承式,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者),在是矣。岂独(徒)为汪氏之谱云乎哉。

时  皇明万历丁丑仲春之吉  赐进士第、光录大夫、柱国少师赠太师、礼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国史总裁、湖广泰岳  张居正  拜撰

时  皇明隆庆庚午孟冬之吉  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吉江万安 镇山 朱衡书。

说明:蓝色字为错字、或原文没有的字。红色字为原文的正字。楼主原文断句和标点未改动。

汪祚德 发表于 2013-1-2 17:54:29

明隆庆四年(1570年)《汪氏统宗正脉》序原件:

汪祚德 发表于 2013-1-2 18:07:39

明隆庆四年(1570年)《汪氏统宗正脉》序原件: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看张居正与大畈汪氏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