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420楼(汪氏嗣徽堂) 的帖子
我们是元风后分支的,你那记载怎么是之风呢? 肥西三河镇汪家湾还有一个分支,衍庆堂:士昭国学、继立宗邦、恒守先业、庆宪繁昌。 引用第15楼汪兴吾于2007-11-07 14:53发表的:九、黄山市(二)
4、歙 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1)《汪氏义门宗谱》三晖堂:
乾道: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与;大廷惟嘉庆,永世必昌隆。
....... http://www.iwangshi.com/bbs/images/back.gif
歙县坑口乡汪村根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汪姓在汪村是大姓,汪村原名叫瀹川,后汪姓的人多了就叫汪村,至今有着近千年的古村落,实际开村的年龄会更长。
根据 汪氏家谱记载,我村的姓氏是汪公大帝汪华的后裔,汪华为四十四世,生有九子,为四十五世,长子汪建为建公派是汪氏主要派系,传至六十五世汪讳琪公生二子为六十六世,长子希仲,次子希伸,长子乔迁瞻琪,次子希伸乔迁瀹川。希伸公生三子为六十七世,长子德美,次子德厚,三子德宏。长子德美继承父业,留守瀹川,次子德厚乔迁舟川(现金滩村),三子德宏乔迁龙川(现汪龙坑村)。
可以肯定六十七世汪德美为瀹川汪村鼻祖,由于先祖在世代休养生息不断发展,开山造田,挖河开道,发展到至今九十六世,人口急速增长,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八十二世分迁至瀹潭汪祠号和薛坑口等村,人口已达数千人之多。
汪村从鼻祖六十七世发展到八十世汪公明逐,通过十几代先辈艰辛创作,并建了汪氏祠堂,通过宗族观念并已以世序排行作了统一规定,即是明正光于圣祚昌宗源永义德承长国恩家世锡庭邦凤宝朝纲铭绍良。这也展示了天下汪氏宗族辈分不乱之记。
有跟这排行对得上的可以来寻根。 安徽颍上建公后裔,国家瑞祥;万世永昌(国90世) 各位宗亲;
在祖籍的谱上记载的有祖爷爷汪长玉落户安徽省巢湖市和县。后来有爷爷【汪兴发,汪兴德,汪兴路】。我父亲;汪胜仁。以上的名字都登记在老家的谱上。望有家谱的宗亲们帮忙留意一下、、、、
清明回家祭祖。还要寻根。我只能记得的辈份是;国、长、兴、胜、传、家、为、孝、子。如有知情人,请告知一声。我的电话是;13790399376. QQ号;918094820 建公后面怎么没了??
回 455楼(固始汪德进) 的帖子
我一世祖自歙县迁出,经江西婺源,肥东元疃分支于蒋家岗,最后定居于四顾墩。先后350年左右,1796年第一次建谱至1918年第三次修谱,再至今天我们修谱,我们的排辈是——珑桐益太、应文志广、士昭国学、继立宗邦、恒守先业、庆宪繁昌(2009年后补——忠孝弘扬,贤良永光。去河南的那支,具体地址谱上没有说清楚。我们这分支1796年第一次修谱后的第七代有个叫汪志跃的人去了河南,谱上说去了商丘,也有说去的固始。
回 38楼(汪定和) 的帖子
话说了;如果能够统一辈份有多好!现在这么多派系新支,很是麻烦啊. http://www.iwangshi.com/bbs/images/post/smile/default/5.gif
支持定和本家的想法。现在通迅这么发达。 各位宗亲,我是江苏江阴小茅山南汪家村的,有树德堂汪祠堂被日军烧了。据老人讲1927年登记编入徽州的树德堂总谱,也拿到了谱,文化大革命被烧。请大家帮我找一下树德堂谱。是否能找我们这支脉的信息。请与我联系13961660976 没有看到安徽六安寿县的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