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祖国求大同。
1。 1912(民國元年)《文藝俱樂部》創刊,撰稿者有章太炎,黃興,譚人鳳,黃宗仰,黃侃,
汪家駒等,文章批評參議院議員的三病,表彰陶煥卿革命先烈。共出三期。
(摘自上海出版志大事記-出版學術網)
此處的汪家駒與本家祖父同名。
2。 民國25年元月 ---- 汪衡甫等七人立合資開業合同
(摘自徽州文書檢索 573 / 847)與本家曾祖父同名。
3。 四世同堂 汪老爷子说他们还是唐朝越国公后人哩
2006年02月03日06:26:20 杭州网
读者柳青昨日12:02打进85100000播报:今天晚上我们家要来个大团圆!席开五桌。汇集我外公及他在杭州的三弟妹,老老少少四代50来号人。我是第三代中的老大,我妈妈是第二代的老大,我外公是第一代的老大。我们这次聚会大概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大型聚会。我们外公家里经常聚会,但是外公连同所有在杭亲戚的聚会还
是头一次。
记者赶去贺喜并发回现场报道:昨晚7点多,黄龙体育中心附近的一家酒店,汪家一大家子人正在聚餐。这次聚餐其实也是个集体生日宴。主角是90岁的汪宝康老人,他二弟媳、三弟媳以及小弟,都有70岁了。四位老人同过生日,按照老传统的说法,这叫“同十”,也就是几位“寿星”年龄刚好相差10岁的整倍数,一起过的生日,称为“大喜”。
90岁的汪老爷子身体硬朗,夹菜吃饭全都自己动手。50多个小辈轮番过来敬酒,他都一一站起,含笑碰杯。
曾孙和曾孙女们送上蛋糕,所有小辈高唱“生日歌”为老人们祝寿。汪老爷子很激动,他颇有些得意地说,我们可都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后代哩,离现在有1300多年了,吴山很早就有汪王庙,比钱王祠还早!
唐高宗李渊称帝后,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赐汪华“越国公”爵位。唐贞观23年(公元649年)汪华病逝于长安(今西安)。杭州1000多年前就有了汪王庙和汪王祠,现在也有遗迹,比钱王祠还早300多年。
昨天晚上,汪老爷子喝了不少黄酒,越发红光满面,他高兴地说道,现在真叫政通人和,繁荣兴旺啊!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王海瑶 编辑:郑海云
此壽星與家父同名。據上述三者字輩是否有家譜?應該出自安徽區的字輩。
因本人在(安徽區家譜資料里)沒發現衡,家,寶,相同的字輩排序。
請知情本家提供訊息,"感謝您"
我姥爷在台湾,是国民党的海军少将,现在还台北什么海军地方,现在退休了.子孙好象大多都去美国了,我们现在 也很少和那边联系了,我是在家族谱上面看到的.我们从21代起:自成光有良,积善家声扬;延伦惟重本,修业定传芳.
恭喜杰飛本家找到親人,同時很羨慕你們有家譜可尋根。
我只能努力慢慢尋找。
在家園裏找到有關《傳家寶錄》《傳,家,寶字輩》的家譜名稱。
積善堂 1. 于光緒六年(1880)由經營火腿業商人聯合金華八縣(金華,蘭溪,浦江,義烏,
武義,湯溪,東陽,永康等)熱心公益人士自發倡辦的福利慈善團體。
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上海掌故-》名宅會館
2. 光緒十七年,知縣唐熙春與經元善等公議建立積善堂,共捐洋15800元(其中經元善
在滬募捐6000元)存典生息,田53畝5分,備作育嬰及一切善舉之需。
摘自上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依此訊息推理,本人先祖早年加入積善堂,後輩誤以為是本支堂號。誤導尋根方向。
在此向所有關心的本家們說聲《對不起》。
在黟縣宏村發現有“積善堂”的堂號,但不知與本系“積善堂”是否是同派系?
望知情本家提供有關訊息,先謝了。
七月二十六日晚與黟縣宏村(積善堂)本家汪家金汪老聯系上了,據本家汪老提供家譜字輩如下:
伯天周積 元宗一振 可必興隆 善延慶集 德懋基崇 鴻圖世衍
繼序兆豐 敦大成裕 高朗有融 柞長秀毓 泰啟昌逢 永益貞祥
感謝本家汪家金汪老提供。謝謝。
雖在字輩裏沒找到(傳,家,寶),但找到(積善堂),不知與本系積善堂有無淵源,有待進一步
查訪。知情的本家請提供訊息,謝謝。
难得健国本家追宗敬祖的一片真情。学习!
謝謝禮俊本家關心與支持。 同時祝願您“健康平安” http://rs.phpwind.net/E___4239ZHYXPWFG.gif
桐城高林汪字辈有“传家诗礼”。